星云大师《佛学的组织法》(4)

(3)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即〈地波罗蜜多品〉七。 (4)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即〈如来成所作事品〉八。此经是瑜伽唯识学派的根本所依经。 (三)第三期经系 1.楞伽经系:《楞伽经》有三种译本: (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3)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即〈地波罗蜜多品〉七。

(4)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即〈如来成所作事品〉八。此经是瑜伽唯识学派的根本所依经。

(三)第三期经系

1.楞伽经系:《楞伽经》有三种译本:

(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2)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十卷。

(3)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此经内容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特色是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相结合,是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

2.密教经系:密教经典杂多,到了第三期才有纯粹的密教经论出现,如《大日经》、《金刚顶经》。

二、律部

《梵网经》是大乘律第一部经典,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作《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主要在说明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轻之戒相。内容和小乘律不同,没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主张众生依循共通的戒律,并以佛性的自觉为特色。

三、论部

大乘经典相继出现时,大乘论藏也随著而出,大乘佛学分为空、有二宗。空宗,即中观学派;有宗,即瑜伽学派和如来藏系,也就是中国所称的法性宗和法相唯识宗与真常唯心。

中观学派主要的论典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等,其中《中论》是此宗立论的根本。

瑜伽学派主要论典有十一部,而以《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阿毗达磨杂集论》为主。

真常唯心系的有:《究竟一乘宝性论》、《佛性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三藏十二部经分大、小乘三藏。大乘、小乘的不同点在于大乘以佛果为究竟圆满,小乘则以阿罗汉果为究竟解脱;大乘佛典是修菩萨行的指南,小乘经典则是修声闻行的指南。就“果”与“行”而言,大小乘有所不同,但是研究佛学者,应了解佛陀一代的教说、根本思想及佛教的发展,这样才能全盘把握佛教的精神与根本教义。

第二篇 结集

壹 前言

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式,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出,经与会大众共同审定,确认是佛陀所说,才是佛法。这种经过共同审定,等于全体共同诵出的方式,即名为结集。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记载,阿难在结集时,告诉长老大德,如果他所诵出的法,是佛陀所说,请大家随喜赞同;如果不是佛陀所说,则请大众提出异议,不要因为尊重而不敢发言,由此可见结集的慎重。

结集成的经、律,是有部类与次第组织的编集,是代表当时佛教界公认的佛法。这些共同审定出来的圣典,为了避免错乱忘失,还请经师或律师就结集的经律赞叹持诵,使其正确的流传下去,而达到“正法久住”的目的。

贰 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

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本著慈心悲愿,为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天龙八部宣讲微妙甚深的义理,以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四谛──初转法轮的开始,历经四十九年(或四十五年)的说法,都是著重在音声──语言的教说,再经弟子展转传诵,流布人间。因此,当时并没有文字的记载以资流传。

佛陀说法都是随顺众生,观机逗教的。佛陀的教导,不只是言教,还有以身作则的身教,和开示道德的戒条、法制等,这就是佛陀“以法摄僧”而组成的僧团。

佛陀将要涅槃时,摩诃迦叶和五百比丘由波婆城赶赴拘尸那城,途中,由一位外道口中得悉佛陀已经入灭,当时尚未离欲的弟子听了都伤心恸哭,已经证得圣果的罗汉也默默不乐,只有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欣然地说:“太好了!平时大沙门总是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现在,大沙门已经入灭,从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

大迦叶听了,非常感慨。于是在拘尸那城佛陀荼毗典礼之后,便思惟:这三大阿僧祇劫难得一闻的佛法,如何才能使它久住,如何才能令未来的世人依循奉行?于是征得大众的赞许,推选五百人结集法藏。

在发起结集时,阿难几乎为大迦叶所摈弃,因为当时阿难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众比丘认为阿难久侍佛陀,博学聪慧,多闻第一,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应该让他参加结集。大迦叶以阿难烦恼未尽,又犯有种种的过失,如不问佛微细戒,以及请佛度女众出家等六突吉罗罪,因此不准予参加。阿难听了既惭愧又悲伤,他知道自己没有证果,是因为阿罗汉不能当侍者,为了服侍世尊,所以留残结不断尽,而不是不能证果。

阿难被逐之后,发愤用功,专精修行,终于在当晚开悟,残结断尽,证得阿罗汉果位而被允许参加结集。

这年夏安居,在阿阇世王大力护持之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北的七叶窟中举行第一次结集,以大迦叶为上座,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再由长老将所诵出的经律加以检讨,审定出佛说的部分,共历时三个月(或说七个月),时间是佛陀入灭后的第一年夏天,即阿阇世王在位第八年──约西元前四八五年。

这一次的结集,称为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五百集法、五百出。

参 第二次结集──毗舍离结集

第一次结集后,百年当中四众遵守教法,没有争执异议。佛陀入灭百年之后,印度东部跋耆族的僧侣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引起了诤论,而导致第二次的结集。

论争起因于严持戒律的波利城比丘耶舍,在毗舍离游化时,看见当地跋耆比丘于布萨日接受信徒的金银布施,认为这是非法的行为,提出异议,却遭毗舍离比丘摈逐出城。

耶舍被摈逐后,前往西方,得到波利城比丘及商那和修的赞同,又赴僧伽国取得离婆多的支持,于是集合七百位比丘,往东回到毗舍离。于是东、西双方各推派代表四人,由耶舍长老主持,会中由离婆多就十事一一提出询问,萨婆迦眉一一作答,会议进行数月之久,最后一致判定跋耆等比丘所行的“十事”是非法的。这就是第二次结集,或称七百结集、毗舍离城结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