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2)

因为四圣谛是整个佛教的综合,它的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四圣谛是佛教的真理 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佛法,都需要从真理展开。例如:人生是苦,这是实相;即使人生也有快乐,但快乐也有「无常」之苦,这是必然的道

因为四圣谛是整个佛教的综合,它的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四圣谛是佛教的真理 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佛法,都需要从真理展开。例如:人生是苦,这是实相;即使人生也有快乐,但快乐也有「无常」之苦,这是必然的道理。生命有业集的烦恼,即使天上人间、成圣成贤,都必有业感缘起,这也是真理。因为世间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报;因缘果报的真理更把人生的关系解释得透彻无比。这些真理都是不共世间的宗教,而是佛教所独有的。

苦集虽说是世间的因果,但是这也并不可怕,因为有出世间的道谛和灭谛,可以让苦集消灭,例如以八正道修行,便能够灭除苦集,而到达理想的、圆满的涅槃世界。

因此,四圣谛也可以说是佛教真理的原则,因为世间的道理,可以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佛教的真理是需要有理则的。真理的原则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例如佛教讲一切行无常;无常便具备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的条件。其它诸如空性、缘起、业力、因果等根本教理,都同样合乎这许多理则。尤其四圣谛更是具备这许多的理则,尽管世间变迁、人事兴亡,四圣谛是不可更异;四圣谛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有的经论道理,必不出这四圣谛的范围。

(二)四圣谛是佛教的圣典 佛教的圣典很多,藏经有所谓阿含部、法华部、本缘部、经集部、瑜伽部、大集部、论集部、宝积部、中观部、律部、般若部等,不管千经万论,都是以四圣谛为依归。

四圣谛虽属原始佛教的根本法义,后来佛教发展成为戒定慧的三学,进而经律论的三藏,都是从四圣谛开展而来,因此,可以说,没有四圣谛,就没有所谓的佛法圣典。如《中论》说: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又四圣谛无故,法宝亦无。(《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因此,佛教圣典的内容虽有三法印、十二因缘、空性缘起、平等中道等众家学说、诸派义理,但总说四圣谛不但是圣典中的圣典,而且是最早的圣典,一切法因四圣谛而有,若无四圣谛,则一切法不成。

(三)四圣谛是佛教的纲目 儒家有所谓「四维八德、三纲五常」;「苦集灭道」就是佛教的纲目。今天在全世界所流传中国大乘八宗的佛教,泰、锡、缅的部派佛教,乃至藏传的各种佛教,都不能不依四圣谛作为纲目;因为三藏十二部演绎出来的佛法经义,都是用四圣谛做为这许多法义的纲目,因此只要你懂得四圣谛,只要你讲说四圣谛,只要你修行四圣谛,你就可以说是懂得佛法了。

讲到佛法,光是佛法概论就有数十种之多,但是那一种佛法概论能离开四圣谛呢?现代佛教的初学者,都应该从四圣谛开始研究,因为掌握了四圣谛,也就知道佛法的根本了,接著再学习以后的枝枝叶叶,当然也就不为难了。

佛陀在很多的法会中,重复又重复的宣说四谛法,说明四圣谛对人生的关系,至为重要。甚至有一次佛陀的脚趾为木刺所伤,阿闇世王等大惊,于是佛陀就说四圣谛的真理,以慰大众的悲伤之情。

(四)四圣谛是佛教的标志 现在的学校、社团,都有标志,甚至国家有国旗,基督教也有十字架;佛教的标志就是法 轮,法 轮就是从四圣谛「三转法 轮」而来。

佛教从印度发源、传播,虽然遍布世界各地;随著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不同,又展开各种适合当地的佛教。但是,尽管各地对法义的解释或许有所不同,甚至对佛陀的认知也有相异;然而对于以法 轮、四圣谛作为佛教的标志,全世界佛教徒应无异议。

现在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以五色旗作为教旗,意谓五乘共法;即使是五乘共法,也是以四谛做为基本的中心佛法。

有人说,佛教没有总部,太过自由、纷歧,经常有满瓶不动半瓶摇的佛子,各说各话,违背圣意,失去了佛教本身的面目;佛教如果要想统合,今后应该再对四谛「三转法 轮」,藉此统一世界的佛教,希望有识之士,朝此目标努力。

二、佛陀对四圣谛的解释说喻

如上所述,四谛是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 轮所说,为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这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圣谛为声闻、缘觉之法,意思就是贬四圣谛为小乘法,其实大乘经典中亦多有四谛之论,如《胜鬘经》、《大般涅槃经》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更有所发挥。

四圣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经卷十六·四谛品第二十五》中,佛陀告诉弟子: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习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四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又称四圣谛。

四圣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归纳。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何以佛陀要先说果,后说因?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

四谛之义,综合《阿含经》、《大毘婆沙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等诸经论所说,就是:

(一)苦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