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种的成就要经过熏习 这个「外种」,这个植物在成熟的过程当中,它不一定要经过「熏习」,「外或」,「或」就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比如我们前面说过:胡麻跟香花放在一起,所以你榨这个胡麻的时候,就有香味,胡麻能够受熏;但是莲花生在污泥当中,它不受熏,莲花的种子丢在臭秽的污泥,它长出的花还是香的,它不受外在环境的熏习。所以身为「外种」,它在转成果报的时候,可能会受熏,也可能不受熏,所以「外或无熏习」。那这一点就与「内种」不同。「非内种应知」,我们的种子要转成果报,一定要经过熏习。比如说你今天念佛,这个念佛的业种子,要转成净土的功德庄严,定要有信愿的熏习,要有深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希望,不断地熏习这个种子,才能得果报。那外种就不一定了,这一点是不同的。 这以下讲出一个实际的例子:「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比如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你都没有对佛法听「闻」;「等」,「等」包括思跟修,你在佛法当中,都没有闻思,结果你就自然产生了智慧,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是没有道理的。有些人说:诶!禅宗说扫地也可以开悟,拜佛也可以开悟。其实应该是这样讲:一切法是引自果,每一个法的生起,有每一个法的因地。我们忆佛、拜佛,是跟诸佛菩萨产生感应道交;你要产生智慧,必须在佛法当中闻、思、修。也就是说,有些人拜佛开智慧了,这是有可能的。这是怎么回事?就是他前生有熏习过佛法的种子,他有这一部分智慧的种子;但是拜佛只是一个增上缘,把它滋润,让它生起现行,所以拜佛是引生智慧的增上缘。 我们经常说:持戒能够产生定,定能够产生慧。其实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持戒的人怎么产生禅定?你看持戒持得好的人,心散乱的多的是。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因为你戒持得清净,你内心安稳,你不会恐惧,内心坦荡,无所畏惧。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内心坦荡,你修禅定容易成就,所以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禅定能够引生智慧,外道有四禅八定多的是,但是每一个人都邪知邪见。就是禅定,你内心寂静,你对法义的吸收也有帮助。所以这个戒、定、慧的引生,都是增上缘,包括十二缘起都是增上缘。「无明」滋润的这个业种子变成「行」,「行」而变成「识」,这个「无明」跟「行」也是个增上缘,每一个人都有他各类的种子。所以说,这个内种的成就跟外种的不同,是它要经过熏习。 从事忏到理忏 当我们在修习忏悔的时候,有一个偈颂值得我们注意,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佛教的忏悔有二个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是事忏:事忏主要是依止我们的信心──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当我们造了身口意的罪业,我们对于这个罪业,是非常的厌恶跟诃责,因为厌恶跟诃责这样的一个作用,使令这个罪业的势力得到了减损。这样的忏法,基本上是在业的表层作用诃责,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拔除,所以当我们遇境逢缘的时候,就很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造罪的可能,所以叫作事忏。我们刚开始忏悔的时候,都是依止这个方法来下手。 第二个是理忏:当我们造了罪业以后,或者我们在拜忏的时候,我们除了有三宝信心的资持,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生起智慧的观照,观察业的体性,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我们人会造业?树跟桌子不会造业?这个业是从哪里生起的?它造了以后跑到哪里去了?它得果报的过程当中,又起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透过佛陀的圣教量,能够观察业的本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谓「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观察到业的真实相,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把罪业作一个彻底的扭转,这个叫作理忏。这个「理」就是有理性的观照。因此之故,在我们佛教的修学当中,不仅是忏悔如此,其实像念佛、持咒等所有的行门,也都应该有智慧的观照来当引导,这样的修行,才能够彻底地灭恶、生善。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不断地听闻大乘的经论,加强我们对生命的观照,使令我们所有的修行,都能够达到最好的灭恶、生善的效果,这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破和合识是第六意识 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一定要说「识缘名色」这个「和合」的「识」是第六意识,这个和合的识它的体性「是意识性」,就是第六意识,这样子讲是非常「不」合「道理」。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过失:第一个,「依染污故」。因为这个和合识,它的体性是染污的。如果说你临终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是受染污意识的刺激,把有漏的业力带动出来,所以这个和合识基本上是有所得的。那阿罗汉入灭以后,为什么不能启动和合识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心是清净的,所以他的和合识不能动,就入了涅槃,他跟来生的果报体不能相结合。所以你会跟这个果报体相结合,这个和合识就是染污的,这个体性是染污的;但第六意识不一定是染污的,有时候我们修止观的时候,第六意识可以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心中能够入无所得的清净状态。所以第六意识有时候是染污、有时候是清净,是不决定;而这个和合识的体性决定是染污,所以不合理。 第二个,「时无断故」,和合识不能有间断。不能有间断,事实上第六意识有间断,因为你在死亡的时候是经过闷绝,第六意识中断了。所以,以这个和合识当第六意识不合道理,因为第六意识是有间断的。 第三个,「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没有一个人投胎的时候是清楚的,包括阿罗汉在内。就算他是一个阿罗汉、或者说是三果的圣人,他发愿来生要做人的时候,经过死亡的阶段,他也要经过一个闷绝的状态。而这个闷绝状态,它的了别性是不清楚的,这完全是第八识,第八识的了别性是不可知执受,它是不可知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像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没有做梦的状态。所以说这种状态是「意识所缘不可得故」。假设它是第六意识,那你在投胎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很清楚,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了别识是清楚的,即使做梦,你都知道你做梦的时候,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投胎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过程是什么,所以它不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所以,依止这三种情况:「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你说我们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和合识是第六意识,是不合道理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