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学讲座备课笔记(2)

什么是净?以所修一切善法、禅定、智慧等,回向求生佛国 净土 为宗旨而修者,即属净,或 净土 宗。不要以为念佛号就是净土,或以为坐禅者就代表禅宗。 禅净是否可以同时修或者禅净双修呢?从方法上讲,是可以的;从

什么是净?以所修一切善法、禅定、智慧等,回向求生佛国净土为宗旨而修者,即属净,或净土宗。不要以为念佛号就是净土,或以为坐禅者就代表禅宗。

禅净是否可以同时修或者禅净双修呢?从方法上讲,是可以的;从归属上讲,各有旨趣,不必强同。因为禅者以为心土不二,心净土净,不必求东求西;净土者,则坚持心外有土,必须求生彼国,方为念佛之究竟。

禅净二宗各有优势,都是佛说的法门,都是度世慈航,迷津宝筏,只可以相互称扬赞叹,不可彼此水火。这是禅宗行者一贯的态度,也是一切修行者应具之心量。

一行三昧,是诸佛三昧之一种。梵语三昧或三摩地,华言正定、等持、正心处等,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一行三昧有二种,即理一行三昧与事一行三昧。

1.理一行三昧:以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入此三昧,则知诸佛法身与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故能在行住坐卧一切处,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

2.事一行三昧:即即心念佛之念佛三昧。《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下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

三三昧,或三解脱门为:

1.人、法皆空,为空三昧;

2.舍离一切差别之相,为无相三昧;

3.舍离一切愿求、愿望,为无愿三昧。

第四讲 六祖慧能大师之禅法
一、中国佛教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道安、慧能、太虚

二、关于《六祖坛经》

三、六祖禅法的三句口诀

(一)无念为宗

念者,能认识之心;无念者,于念而离念,心缘境时不起分别,“知见一切法,而心不染着”。即《金刚经》所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四祖说:“《大品经》: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

(二)无相为体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相者,所认识的对相,或所缘之境;无相者,不在境上起分别执著之相,使“法体清净”。一切诸法(一切相)本来清净,众生执迷不悟,计执分别,妄计种种相,如果能作到于相而离相(计执),即能亲见诸法实相,无相者,实相也;诸法以实相为体故,故云无相为体也。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门》说:“经云,‘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

(三)无住为本

《维摩经》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诸法以无住为其根本。无住本者,诸法之本际也,“人之本性”。《坛经》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继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也。”能认识到诸法无住,即可得解脱。无住,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1.一切诸不会凝住于自身固定不变之性质;2.人之认识不应以固定概念作为其固定之本质。般若理论据此作为诸法性空之重要内容。

《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中有无住三昧。论云:“住是三昧中,观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时。”所以,“无住”实为一切现象之共性。在理论运用上,无住亦常作为一切现象之本源(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成为真如、法性之另一称谓。

僧肇在解释《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时说:“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

六祖禅“三句口诀”之经证

无念为宗:指意识未存世俗忆想分别,符于真如之念。《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此即修行之妙法,故虽备修万法,而以无念为宗也。

无相为体:无形相,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

无住为本:《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僧肇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故无自性;无自性故,则非有无,非有无为有无之本。”

第五讲 无门关
“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这一个无字,乃宗门第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也。”(《无门关》第一则评语)

参禅入悟应以“无”为“门”,“无门”即是门。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喧。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佛成道后三七日思维此事而说偈)

法离语言文字相。语言文字是符号,符号有其功用,有其传递信息、记录名言的作用,但它毕竟是符号,不是法的本身。一切法的实相是法尔如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个“法尔如是”的道理就是“无”的境界。日本有一位白隐(1605-1768)禅师有一首诗描写这种境界:

毕波罗窟里,未结集此经;

童寿译无语,阿难岂得听。

北风吹窗纸,南雁雪芦汀;

山月苦如瘦,寒云冷欲零。

千佛纵出世,不添减一丁。

禅与生活

禅是安详的心态;

禅是人生的最高尚、最纯真的享受;

禅是生活中的艺术;

禅是人类和平的真正目标;

禅是一切创造的原动力;

禅是一切艺术的最高体现;

相即不二的理念,既是整个佛法的精髓,更是禅的圆满落实与体现,佛教的环保理念正是由此展开。

佛法以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此岸彼岸不二的理念而达致心灵环保。

佛法以自他不二、冤亲平等、众生诸佛平等的理念而达致生活环保。

佛法以依正不二、人与自然不二的理念而达致自然环保。

第六讲 生活禅
“五法”是《楞伽经》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楞伽经》又是达摩大师用以“印心”的根本经典。该经以五法、三自、八识、二无我、空不空如来藏为其总纲,而“五法”又是总纲之纲。所以,根据五法的次第讲生活禅是极其恰当的。

五法者:相、名、分别(妄想)、正智、如如。

1.相者,所诠所变之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