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2)

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凡夫缘色蕴之身以为净;受蕴之受以为乐;识蕴之心以为常;想行二蕴之法以为我。起此四种颠倒,而起贪爱。为治斯四倒,以能观智力,现身不净,破净倒;观受是苦,

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凡夫缘色蕴之身以为净;受蕴之受以为乐;识蕴之心以为常;想行二蕴之法以为我。起此四种颠倒,而起贪爱。为治斯四倒,以能观智力,现身不净,破净倒;观受是苦,破乐倒;现心无常,破常倒;观法无我,破我倒。此四念处,以意为体。身等四法是所观境,慧是能观。常现此四法令心不妄——念处。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

一、于已生恶令断灭精勤修习;

二、于本生恶令不生精勤修习;

三、于本生善令生起精勤修习;

四、于已生善令增长精勤修习。体一精勤,义用不同,分之为四。一心勤修名正勤,能除懈怠名正断。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欲、精进、心、现如意足。四念处修智慧,四正勤修精进。由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不足。此四种摄定,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7鲁希求,由欲力故引发定起。精进谓勤策,加功用行,引发定起。心者。一心正念,由心力故,引发定

起。观谓观察,令心不驰散。谓神足者,神谓神通,妙用难测。足谓所依之义,依定力而发神通。四念处重于修观,慧由观得,非定生,所以修四神足之定,由定而发坚固之慧。

五根:信、精定、念、定、慧。于三宝四谛以及因果事理,能深忍乐名为信。勇猛进修为精进。于境忆持为念。专注所缘为定。真管现前,破诸谬见为慧。此五法能生一切善法,能生圣道的根本,如树有根,能生枝干,故名为根。

五力:即前五根的增长。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念根增长能破邪念。定根增长能破诸杂乱想。慧根增长能破诸惑。此五力能人圣道的主力。

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支,七觉分。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于境明记为念。以智慧观察是非、善恶、真伪、染净为择法。坚持不懈,使择法之觉慧成就为精进。于意适悦为喜,调畅身心为轻安。专注所线为定。远离沉掉,平等寂静,舍弃染污为会。择法为慧体,精进、喜、轻安、舍为慧用,由慧坚固定力,定慧相应,使生正念。前所修未觉,人正道为已觉。此七法处中,从迷启悟,由未觉而成觉。三十七道品都称觉,而觉的自体在乎此七分,故独称觉。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

一、正见,离邪倒分别,正确体见诸法之理性而不谬误,此为人正道之主体。

二、正思惟,离邪倒分别,思四谛理,离谱杂念。 

三、正语,修口善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起善思推已,发起种种如法言论。

四、正业,离谱身过,除身之一切邪业,住清净身正身。

五、正命,清净的身口惠三业,离五邪命。(五邪命是: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白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得供养,以动人心。邪缘活命,名为邪命。)

六、正精进,止恶修善,以上五法,勇猛精进相续无间。

七、正念,忆持正法,于真理明记不忘。

八、正定,住无漏清净之禅定,离谱散乱。此八法尽离邪非,放云正。又名圣道,圣者正也,与正理会极为圣。

(二)八正道与三学

三十七道品,最重要者为八正道。此中更结归三学,三学者,戒、定、慧。特戒律,清净身口意三业为戒学。广义讲,则包含一切正行;狭义说,重在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以戒之力,而生四无量心,无杀心则无怨增,心生慈善,不偷盗、不淫欲贝生悲慰心,舍于妄语则心诚实。故此,戒业清净,同情众生苦迫,引发慈悲喜舍之心。在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是成学。

依戒生定,三业清净,可修得清净之禅定。习定在于调和心之平静,但必须离欲为先,即呵五欲(色、声、管味。触)之过患。汪道中,正念、正定是属定学。

因定而发慧,无漏慧之实证,以闻思修为方便。不闻、不思,则不能引发修慧,即不能得无漏慧。闻思修即亲近善土,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也。人正道中,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慧学。或以正精进故。勤策三学之完成。以此三学,为证涅架之正道。此理真实,故名道谛。

道谛亦有四种行相,道相、如相、行相、出相。道相:以正见之道,摧破邪道,此为证涅架游履之迹路。如柏:如者理也,以正见之理,破非理。行相:以正见所行,正向涅维。出相:由此圣道,永离烦恼业苦,出生死网。

5、四席的因果次第

四谛是世间出世间,即生死涅架之因果。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杂染因果,流转因果。苦谛是迷之结果,集谛是迷之原因。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清净因果,还灭因果。灭谛是悟之结果,道谛是悟之原因。为何如此次第?因为,在观理修行时,先观察世间之真相,知人生之无常苦空无我,即一切有漏果皆苦。其次探究招感生死苦报之原因。即是了知灭苦,必须灭因,所以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灭道二谛亦然,示灭生死因果的解脱涅磐之快乐,令生起求证之仰慕心。希求无烦恼之扰乱,无生死之患累的究竟果报。因而寻求解脱之正道,所以先说灭谛,后说道谛。故四谛是依观理

修行的因果次第而说的。

二、果位差别

1、七贤位

声闻乘人,从发心到证得涅维,总有七贤四圣五位的差别。七贤四圣拥伍位。即:

七贤: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为资粮位。暖、顶。忍、世第一为加行位。

四圣:预流向为见道位。

预流果至阿罗汉向为修道位。

阿罗汉果为究竟无学位。

声闻乘人,俄四谛理,急于求证涅筹。声闻乘人,观人生无常,诸苦逼迫,厌舍三界,发出离心。求解脱修涅架法,在资粮位时,首先修习法门为五停心观。观五不净法,以停止内心的贪欲,引发观察四谛的观慧,而进趣加行位。

五停心观是:

一、不净观,即现内外境界的不净相,对治贪欲过思,而停止其心。贪欲心重者,宜修此观。

二、慈悲观,即于亲怨等有情,观其可怜憨相,而修与乐拔苦的慈悲意乐,对治瞑患过患,而停止其心。腹心重者修此观。

三、因缘观,即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的道理,诸法无我体相,对治愚痴过患,而停止其心。愚痴者修此观。

四、界分别观,即以观心分析地水火风空识,或十八界,对治一合想的我漫过患,而停止其心。我慢重者 修此观。

五、持息观,即以念特出入总,今心息相依,计算总数,对治散乱过患,而停止其心。散乱心重者修此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