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波罗蜜的修习及其意义(能贤)

论六波罗蜜的修习及其意义 能贤 闽南佛学 前 言 波罗蜜,梵浯,汉译到彼岸。波罗蜜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法譬如六支坚固巨大的船筏,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渡过烦

论六波罗蜜的修习及其意义
能贤
闽南佛学

  前    言
  波罗蜜,梵浯,汉译到彼岸。波罗蜜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法譬如六支坚固巨大的船筏,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渡过烦恼河,到达无漏之彼岸,故又称六度。
  六波罗蜜法是菩萨修习的正道,摄尽一切菩萨的总行。菩萨在长劫自觉觉他过程中,修习无量无边的法门,主要是以六波罗蜜法作为行持的准绳。若菩萨离开了修学六波罗蜜多就不能成为菩萨。在《瑜伽师地沦》中,论观察菩萨种姓时,即观察其人是否实践菩萨道,以断定其菩提的有无,菩萨道即是实践六度之行。
  虽吾愚钝,亦欲拙笔,浅谈对此法门的认识,祈愿与诸位同修以共勉之.
  一、释六波罗蜜义
  波罗蜜虽有六种,然各有其特征和殊胜的意义。
  (—)布施波罗蜜: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摄大乘论》云:“能破悭贪贫穷及能引得广大福德资粮,故云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所谓财施:即以清净心用饮食、衣服、田宅、珍宝等资生之具及生命—切所有内外之财施予所需的众生,消除众生贫寒之苦,获得身心安乐称为财施。如世尊往昔投身饲虎,代鸽喂鹰可以资助众生生命就称为施波罗蜜多。所谓法施,谓以不求名闻利养的清净心,将自己于经沦中及善知识处所学世出世法为众宣说,使听者得到法乐,以增长善根,是为法施。如释尊说法,可以资长众生慧命。所谓无畏施:指对遭遇灾难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给予无畏,消除恐怖,如古代行侠仗义的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济度弱小;又如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寻声救苦,故名施无畏者。总之,布施波罗蜜是众生离苦得乐、修行证果很重要的一个法门。古德云:“六度万行,布施为首。”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是故菩萨利益众生檀那为先。
  (二)持戒波罗蜜:戒,梵语尸罗,此云清凉,或名为戒。《大乘义章》卷一云:“言尸罗者,此云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凉。……以能防禁,故名为戒”。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所谓摄律仪戒:律是戒律,仪是仪则。所制戒律以防遏过非,因而立身之仪则,称为律仪。此包括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重在止恶防非,离种种杂染之法故,名摄律仪戒。
  所谓摄善法戒:即以—切善法为戒者,重在修习善法。即菩萨受了菩萨戒法后,思维六度等善法,在自心中未起之善法令之生起,已生起者令不衰退,并展转向上增长。又饶益有情戒即是指饶益一切有情为戒者,重在教化众生。即指菩萨修学四无量心,实践四摄法门以及行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以上三种戒亦称三聚净戒,三戒之中,以律仪戒为基础。《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三聚戒中,律仪戒属于真实别解脱戒,或此共戒而正进止,此于菩萨亦为初要,故当学彼。”可见律仪戒之重要。
  总之,持戒即在身口意的行为上时刻保持清净,离诸垢染,若有不善,立即离舍、忏悔、誓不再犯。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电。《遗教经》云:“于佛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华严经》亦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切如来所赞叹”。戒律是法王的家规,佛法的寿命。是故菩萨,行菩萨道,当受持菩萨戒法。
  (三)忍辱波罗蜜:忍辱,梵语孱提。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渭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摄论》云“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安住白他安稳,故名为忍”?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类。所谓耐怨害忍即能忍受怨家债主之嗔骂恼害,于种种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恼。安受苦忍即指忍受世间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苦等种种痛苦,能忍耐艰苦的生活,忍受修道中种种资具的缺乏及环境之苦痛。谛察法忍者,谛即真谛,察即观察,法即佛法:谓诸菩萨以般若智慧审谛观察诸法实相,了达诸法空无白性的甚深广大教法,能够深信认可,决定无碍。总之,所谓忍辱即知道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叮以执著,了解因果业报不能逃避的原理,处于逆境或被众生逼恼之时,心能千静,泰然处之。如释尊因地为忍辱仙人时,破歌利王割裂支解,但意不嗔恨,乃能成就大道,此即为忍辱波罗蜜。且忍辱为戒之眷属,学佛之人,为护戒法,纵有打骂等,亦当默受不报,所以菩萨行者应常修忍辱波罗蜜多。
  (四)精进波罗蜜:精进,梵语毗离耶,此翻精进。精言精纯,指心无恶染;进是开进,谓不懈怠。《优婆塞戒经》云:“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长;修勤精进,是名精进。”即对于善法不断培养充实,对于恶法积极离舍,努力不懈地作饶益有情的事业,绝不稍退道心,此即是精进。精进有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利乐精进三类。所渭披甲精进,即是发心修学的菩萨,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譬如战士冲往前线,与敌作战,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此重在行。摄善法精进者,经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大小诸善勤行不倦,名为摄善。”即菩萨开始向菩萨道迈进时?更精进地修诸加行,广行善法,以成办波罗蜜多,故云摄善法精进。利乐精进者,渭菩萨为了完成利他事业,使众生离苦得乐而精进无厌地广度众生,此即“自己未度,先求度人”,故能利益化他,不生疲厌。如《普贤行愿品》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礼敬乃至回向)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布疲厌”,这才是真精进。精进乃波罗蜜之正因,诸善法成就,诸恶习断除,均离不开精进。如经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深则不尔,故王者如来,称赞精进。例如:迦。十尊者,头陀苦行,虽年老而不舍,乃至佛悯之,劝稍自勉,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叹曰:“汝可为—切众生依止,如我住世无异。”又胁尊者八十出家,人讥其衰老,遂发誓曰:“若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著席。”乃昼习教理,夜习禅定,果三年有成。此等事例不胜枚举。亦有世俗之人,为求功名学问,尚有囊萤映雪,挂角负薪等勤行,况佛门弟子为求出离,宁不精进?黄昏偈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吾人念此,岂不慎思?更有菩萨行者,为上求下化,理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诸妄想执著,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五)禅定波罗蜜:禅定,梵语禅那,此为静虑、或云禅定。《摄论》云:“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心一境性名曰禅定。”禅定有安住定、引发功德定、引发饶益有情定三种。所渭安住定即是远离昏沉掉举等障道法,引得轻安寂静的等持现前,而能安住领受其乐,故名之。引发功德定者,即以定为依止,能引发种种神通等殊胜功德。引发饶益有情定者即是由定引发神通后,以定为依,消除有情的饥渴、寒热、水火、疾病等痛苦,成办利乐一切有情的事情。禅定是由于心力集中而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正因禅定能使心力集中,定心一境,从而产生极高的智慧而证涅槃,所以千古以来,欲息念得定,欲得高深的智慧,欲得超人之证悟及欲了生死证涅槃者,无不是从禅定下手。吾人意识散乱,六根妄动,如水摇动混浊而不清澈,为欲使心宁静,故须修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