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女性与菩提心

女性,菩提心
女人是世界上永恒的话题。
女人是世界的色彩。正因为有了女性,世界才变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过去的时代,女性一直生活在历史的夹缝中,在历史学家的笔下,能够“功成名就”的女性都有些许蛊惑的色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仿佛女性只是为了诱惑而生。因此,压抑、贬斥女性成为了历史的主流。即便如此,女性还是在历史夹缝中散发出了或温柔慈爱、或慷慨侠义的女性之光。
这个世界缺少不了女性,没有了女性,人间是充满缺陷的世界。尤其在我们这个高倡平等的时代,女性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大家大概都不会否认。不论是对于世间各种事业,还是对于文化传承,女性都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而两千多年来佛教的弘扬与发展,女性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大乘佛教中,描述了很多优秀的佛教女性,并给予了热情的讴歌与赞颂。胜鬘夫人在佛前发起菩提大愿,佛陀授记她“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应正遍知”;在《佛说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中,用极富故事性的笔调描了阿阇贳王的女儿阿术达如何舌战各位声闻比丘,弘扬菩萨精神……
在当代,学习佛教文化的女性越来越多,在各个佛教团体,都可以看到“娘子军团”的身影。她们或作为护法良将,忙碌在种种弘法活动中;或作为慈悲天使,为社会默默奉献;或作为狮子一吼,百兽群伏的女法师,弘扬佛陀正法。可以说,没有女性的参与,佛教将无法迈步前进。在《佛说法灭尽经》中,佛陀曾说:“法欲灭时,女人精进。”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接受佛教。
但女性有自己特有的心理特质。多数女性感性方面要强过男性,容易感情用事,理性思维较差;女性较为脆弱、胆小,虚荣心和自尊心较强;喜欢依附别人,不独立;喜欢引诱异性对自己心动,从而得到满足感;不喜欢担当,不喜欢有压力、负责任,所以女人往往有随意和任性的举动,有时甚至会歇斯底里;嫉妒心理更是女性心理的一个典型特征,由此而心量小,多疑……
佛陀曾在多部经典中不客气地指出女性所具有的这些心理上的弱势。尽管很多女性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怀疑、排斥,但真正有智慧的女性应该明了自身所有的弱点——自知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自知的女性才能真正冲破自身的藩篱,从而能够成为“不是人间凡种花”的佛苑仙葩。
作为女性,应该如何自我期许,迅速摆脱种种心理弱势,为家庭、社会、佛教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呢?如何使自己的心量能够快速打开,具有弥天盖地的“大丈夫”情怀呢?在这其中,发菩提心是关键。
发菩提心,经教中强调为修菩萨道之本、成佛之因,在大乘的整个修学过程中是最为根本、至为重要的环节。菩提心就相当于理想、志向,是人生舰艇的动力和方向盘,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取向、人格形象和生命价值。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会发现整个大乘经典其实都是在强调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劝他人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菩萨道。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圆满的智慧之心。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它具有两种特征: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二、欲成就无上菩提即成就佛果。
《华严经》中说: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对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说,发菩提心是起码的第一步。“入佛道之要门,发菩提心为首。”如果不能发起大心,立坚固愿,即使经过千劫万劫,依然还在三界六道轮回中。“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华严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菩提心是万善之本。
在原始佛教时代的很多典籍中,都指出女性如果能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就能够冲破女性所特有的种种局限与桎梏,能够“转女成男”,具“大丈夫”相。基于当时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对女性的压抑与限制,也由于女性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弱势,很多人认为,脱离“秽恶”的“女身”是女性修行必须要经历的一步。所以,很多经典指出女性应该如何修行才能够“转大丈夫相”。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发起菩提之心。
《佛说腹中女听经》中载:各位迦罗妇请教佛陀如何能够获得男身,佛陀回答:我没有什么妙法可以使你们变成男子或女人,全靠自己修得。有一种方法可令女子迅速转成男子,即发心为菩提道。

今座中大有诸迦罗妇,愿佛为说经,令得男子身。佛言,我亦不使汝作男子,亦不使汝作女人,皆自从身行得。佛言,有一事可疾得男子,何等为一,发心为菩萨道,是为一事。

《佛说转女身经》中提到:

尔时世尊,欲利益成就四部众故,告无垢光女言。若女人成就一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一,所谓深心求于菩提。所以者何,有女人发菩提心。则是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离二乘狭劣之心,能破外道异论之心,于三世中最是胜心。

佛法认为,要转掉的女身重点,始终落在大乘佛教倡导的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上。《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中舌战各个声闻大阿罗汉的阿术达、无愁忧菩萨对他的父王说:
女复言,如是大王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欲度一切。被僧那僧涅之大铠,持大悲大哀,如师子吼。云何当为,恐畏比丘,而无大悲大慈大哀。

充分说明了只要女性能够真切发起菩提之心,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声闻比丘,缘觉种姓,已经成为堪为众人所尊敬的菩萨,根本没有必要再去怖畏、礼拜这些虽然证得圣果,却只求自己解脱的阿罗汉。一旦发起菩提之心,则为“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离二乘狭劣之心,能破外道异论之心,于三世中最是胜心”。女性一旦发起菩提心,当下就是人天大丈夫,转女身为大丈夫身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当然,当代人会认为,为什么要“女转男身”呢?以女身行菩萨道不也是很好吗?所谓的“女转男身”是对女性的歧视。笔者认为,佛教所提倡的,更是对心理及精神气质的转变。而所谓的女转男身,是因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古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存在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大种性。女性的地位和首陀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低贱的一类公民。她们只是男性的依附品,没有任何的社会权利。她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取悦丈夫”。因此,在当时,要能够自由自在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脱离女身。同时,社会地位的低下也导致了女性心灵的桎梏,从而使女性种种烦恼炽盛。所以,佛陀一再强调女性要厌离女身,才真正能够进入修行者的行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