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点,法不外求。这里面全是历代高僧大德所说的,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兔子什么时候有角,事实上没有。法不外求,向哪里求?在自性上求!在本性上求!我们所说闻思修的思,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反思自身,不要尽想用佛经上的话或师父开示的话,要真正拿那些话对照,自己反思自己过去所作所为,昨天所作所为,反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是否洁净?受想行识是否纯正?意有所蔽,是否敢于自责?自性在哪里?行是否发自自然?行中是否证得菩提?我的自性在那里?是善的还是恶的?在这自性上有什么灰尘没有?有,拂拭去了么?如慧能大师说的,如果说本来没有明镜台,那就不用拂拭它。他说的是佛法,我们心还是有的,自性还是有的。我做的善事是不是发乎自然?还是经过一种强制自己,师父这么教导,那我就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你做的正好和佛教的教导吻合!我们常有这种情况。 各位善知识,我每天都要看电视,在座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谁没有流泪!为汶川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流泪;为我们的战士流泪;为我们的志愿者,包括我们很多出家人舍身救难流泪。当我们在网上所看到的那些撕人心肺的诗歌,或是对汶川人民鼓舞的言辞,我们也会流泪。这就是发自自然,没有谁强迫你,没有谁要求你。行到这样的境地,还要反思,反思我的行中有否证得菩提,我想这样的反思,就是自净其意。不管在家、出家,有罪当忏悔,忏悔得安乐,你自己没有悔恨之心,那就永远是痛苦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维摩诘所说大乘经》:“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即具足。”出家也是一种方便,我们在家一样也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我们讲人人都应发发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认为发菩提心就是觉悟,让自己觉悟是学佛的出发点,也是学佛的归宿。 三、修学的科学性 1、世界“轴心时代” 西方学者提出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800年这样一段时间里,世界出现了四个伟人——佛祖、孔子、亚拉伯罕和柏拉图。佛祖创建了佛教,孔子开拓形成了儒学,亚拉伯罕创建了犹太教,由犹太教派生出基督教,由基督教派生出天主教和东正教,由基督教又派生出伊斯兰教。柏拉图——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代表他们那个时代一批大哲学家,当时没有电报,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也没有手机发短信,然而,这四个人前后出生年代接近,佛祖、孔子、亚拉伯罕又都在东方,都在亚洲,这是个迷呀。他们当时身处从不同的国土环境,都在思考几个重大问题,从那以后2000多年历史,人们生活、社会发展都在遵循他们的教导,对他们的研究从那时到现在没有一天停止过,所以西方学者称之为世界的轴心时代,就是世界围着他们这四个人转,一直转了两千多年了。 2、形成“轴心时代”的原因 为什么这时产生四大伟人?成了轴心时代?第一,这时的东方不管是游牧还是农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当时的发展可以解决了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有些人可以有空儿静下来思考问题。专业人士出现了,他不用种地、不放牛……就是琢磨这个事,静下来才能产生思想。第二,人群开始有组织了,有的是部落,有的是形成固定的家庭,有的是家庭扩展形成家族,有的地方是形成了国家。哪里还是部落呢?犹太——就是今天的加南地区,还有阿拉伯地区,但是已经开始有家庭了,但是没有形成家族,为什么?家族需要稳定,生了几个孩子,孩子结婚了有了一群孙子,这个都住在一起。如果说儿子到结婚就走了形成不了家族。因为走了之后,当时交通工具不方便,可能一辈子都不能见面。族是聚来的意思。什么地方形成国家呢?中国和印度。柏拉图时有城邦国家,所谓城邦是后来说的,就是一个小城里面住着两万人,一万二是奴隶和外来人不算在内,真正的当时居民就几千,这就叫一个城邦国家。我们中国的城邦多了,那个诸侯不仅是城邦,真正形成国家就是中国和印度。 社会组织为什么对轴心时代有直接影响?即使是部落它都要在一起生活,就有人和人的关系问题,人的思维发达了还要考虑人和大自然的关系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你看我们养的宠物小猫、小狗,狗的寿命十二、三年,到十五年了就高寿了,相当于人105岁了。动物对死亡不恐惧,它顶多老了不能动了,眼睛也看不见了,它没痛苦。人不一样,人智力到了一定程度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渴望,如何理解生和死呢?死了哪去了?为什么婴儿出生呢?这些问题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到一定程度,社会组织到一定程度才会提出。死了怎么处理?大家到房山去看看“北京人”,死人埋在一起,那时已经知道对死人如何处理了,后来逐渐形成了丧葬仪式。动物倒在哪儿死了就死了,让别的动物吃他的肉——天葬,它没有一个安排。 3、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此而生 轴心时代四大伟人创立的学说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我们,探讨天与人,人与人(包括人和集体的关系问题),现实和未来的关系问题——就是生死的问题。这些都是先圣、先哲、世尊长期思考、体悟、积累的结果。《圣经》的旧约、新约,《古兰经》、《奥义书》都没有记载开宗大师是如何苦思冥想的,唯有在佛教《阿含经》及其它的经典记述了佛陀怎么苦思、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冥思悟道的过程,这更证明了心需要静,静了就有净了,我们在澳门对话谈到的问题:敬、静、净。 所以公元前200年到800年的时候,当时允许有人有时间来思考人类的几个大的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由这个时侯产生了。用佛教的话来说,法由何而来?佛陀总结了他当时的外道——婆罗门教种种学说,加入他自己对于人类生老病死痛苦的观察以及他的体验,是从印度当时的历史和生活当中冥思总结出来的。儒家学说是孔子总结了夏商的生活经验、治国经验,提出了“仁义礼智”的一个说法,核心是“仁”。孟子又把他称为“仁”之四端——“仁义礼智”,来自生活中的总结,是经验的。西方宗教是上帝这么教导的,上帝哪儿来的不需要论证,他是存在的,在宗教学里一个专有词——“神启”——神的启示。我们今天说佛的开示、佛的教导,是佛自己得来的,不是神的教导,是生活的教导,这是东西方文化一个根本而又根本的区别。 西方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是二元对立的,这个二元对立由哪出来的呢?由其信仰。上帝是造物主,是不需要证明的存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包括我们这些人,都是上帝创造的。这就是对立,对立不是打架,这是他——造物主永远不会成为被创造的。我们这些人,山川树木永远成不了造物主,由这就派生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人群不同信仰之间的对立,对立就打斗。佛教是一元圆融,八万四千法门讲的就是一个法,这个法就是无法,无法就是法,提高到最后的哲学就是这个道理。它是圆融的,圆融是有具体实践,就是我所说的佛道儒是圆融在一起的。禅宗教外别传,也是七宗之一,和别的宗也是圆融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