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一章 明义 (2)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一章明义2

 再析
    
六祖惠能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意思是说,吉凶祸福,全是人心自己招来的。细心体察,当你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必先有心念,然后才有行动。起了善念,向着好事,就是善;起了恶念,向着坏事,就是恶。所以说,一个人得灾祸,还是得福报,全都决定在起善恶念之时,也就是一个人的心地如何,决定他是得福报还是得灾祸。
   
事例六
    
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是政坛老手,在官场上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所以在权力比拼或者互相倾轧中,一直处于优胜地位。
    
王怀忠在任副省长之前,是阜阳市委书记,而那时肖作新是市长,但这二人并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阜阳有一种说法,肖作新是被王怀忠“玩”倒的,而由此掀起的政治漩涡最终将王怀忠也卷了进去。
    
为整倒肖作新,王怀忠用了“苦肉计”,先将自己的一个好友“双规”,让他说出了访问德国时与肖作新一同在境外看色情表演及收受外国商人贿赂的事情。借力将肖作新整倒了。但所料不及的是,肖作新居然是个超乎预想的千万巨贪。案件的发展如脱僵的野马,使王怀忠驾驭能力失控,真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各种线索都指向了王怀忠,王怀忠终于落马,被实施了“双规”。本想置别人于死地,却将自己置于死地了。

事例七
    
过去,有人给刘某看相,说他的官位仅人正科级,不会再提职。刘某不服气。因为他单位的人退休前最低也会达到副县级,他说:为什么自己不行?论资历,论水平、论能力,也不落人后,人缘也不比别人差。不过,水平能力抵不过命,早该轮到他的时候,就是排不上。因为他没有市领导说话,又不肯花钱送礼。为此,他憋着一口气,发愿奉行《自知录》,学袁了凡求官位。正因为负气而行,所以非常精进。几年过去了,他发愿行善的数字早已圆满了,并超过发愿时的几倍,事情连一点信也没有。于是他专门请教一位有神通的师兄,问自己花这么大的力量行善,为什么所求不成?那位师兄通过观察后对他说:你虽然强迫自己的身体在做善事,但头脑中恶的意念太多,希求心太重,对欺付你的人,时常发嗔恨心,怀报复意。行善就是为了自己那一点事儿,把善的力量抵消不少,你必须改变心态才能成功。刘某听从劝告,努力控制恶的意念,又过了一年多,事情终于成功。可见一个人的意念善恶,决定的一个的祸福。
    
事例八
   
李淑芳因妄想太多苦恼,她感到越控制越心袁意马,妄想不停,还有许多恶毒的意念。为此,她去请教一位师父,问师父自己该怎么办?师父告诉他说:一是每天早晚要修忏悔法,不要让恶业增长。二是起了恶念以后,及时用善念对治,要时时观察自己,让善念多于恶念,逐步让恶念消失,最后善恶念都没有了,心就会定下来了。三是祈祷佛菩萨加持,让自己心念清净。李淑芳如此行了半年以后,深感有效,于是多次向同修们介绍方法,希望更多的人受益。
    
事例九
    
汤君聘在《再生录》中写有这么一段。说他死去之后,遇见观音菩萨对他说:“从前,功名利禄寿命,生来就已确定。现在,人作善恶转眼就报。至于要根据人们善恶薄册,一月一造,一日一报,还有什么来世造、儿孙造、日后造等等说法,都来不及了。如某家子弟原本该登第,却因这家人无故踹蹋字纸,以致丧命。还有某人本该考取功名,由于本人行为不检点,必须养心息虑改过,方可登第。再有某人竭力做善事,只因功行尚未圆满,没有立即给他赐福,如能继续精进下去,以后必定会登第云云。”他听过之后,默记着这些人的姓名,结果都一清二楚地应验了。
    
再析
    
中峰和尚说:“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已的是恶。有益于人,就是骂人打人都是善的;只利于已,就是敬人礼人都是恶的。”这讲的就是发心。我们知道,言谈行动,可以看见和听到,而发心却存于内不为外人所知。所以,有的人看似行善,不但子孙没有发达兴旺,自身也步步坎坷;有的人看似做恶,却步步吉祥,门庭兴隆。这里面除了错综复杂的因果报应的原因之外,发心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不要轻视。
   
事例十
    
纪晓岚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北村郑苏仙,有一天梦见自己来到阴曹地府,刚好碰见阎罗王正在那里审理案犯。当他看见邻村的一位老婆子被带到堂前时,阎罗王立刻改变了那威严可畏的面容,站起身来向老婆子拱手作礼,请她上座,并命人献上茶来。最后,又命手下判官说:“速送这位老人家到好的地方去投生。”郑苏仙小声请教身旁的冥官道:“这位农家老妇生前有什么功德,阎罗王竟如此礼待她?”冥官说:“若论她的功德,就是这位老太太一生不存损人利已之心。这利已之心,即使是有声望的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若存有利已之心,就必然会损害他人。于是,许多机巧奸诈应运而生,许多罪恶冤仇随之而造。甚至遗臭万年、流毒四海,也都是因为这一念利已之心所造成的祸害。而这位老太太一辈子努力克制利已的私心,从来不做损人的事。单凭这一点,就是那些整天读圣贤书谈论道学的儒生与她对比,也是多有愧色。因此,就难怪阎王爷对她礼遇有加了。”郑苏仙一向是个有心计的人,听了冥官这番话,不觉有所警醒,也就不再深问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