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矢初眼中的"孝" 文/乙白 滕矢初的父亲滕昭志和母亲顾兰云,对他这个又是指挥家、又是钢琴家的儿子挺在乎,也挺骄傲的。 虽然老两口都近八旬老人了,可滕矢初说,他们对自己这个已近中年的儿子还是很操心。由于滕矢初属于电视“出镜率”较高的那类艺术家,父母对他的关心更可谓“无微不至”。特别是父亲滕昭志,在儿子做音乐大赛综合素质评委的时候,经常对儿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一些非常具体的提醒,以至于哪一道题出的不够科学,哪个答案不够准确也统统会指出来。父亲总是告诫他无论是做什么家也好,经常在电视露面也好,那不过是一个岗位,没有任何可以拿出去弦耀的地方;要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于学习每个人身上的长处,包括缺点较多的人。 在滕矢初看来,父亲对儿子的这些近乎挑剔和苛刻的要求,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行为完美,不能有一点闪失。 老两口都是原国家计委、经委最早的那一代干部。由于小的时候,滕矢初先是寄养在外公家里,又早早在专业音乐附小住校,对父母之爱感受不多。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不同了。其中琐碎细腻的母爱自不必说,那些不动声色的父爱更时常让他深深铭感。 父亲博闻强记,特别喜欢历史知识,最爱和滕矢初谈古论今。但是,父亲给他的电话越来越少——那是怕电话打过去赶上儿子上课、排练或开会什么的,分他的心,只有默默等着儿子的电话。滕矢初所能做的,就是无论多忙,都要经常到父母那里看看。可是这也矛盾,每次过去,只要让老父亲知道,他总是要亲自采购,亲自下厨,兴冲冲把平时存在冰箱里的海鲜、河蟹全拿出来…… 这和幼年时似乎威严、冷峻的父亲有了一点反差,但滕矢初说,那不是父亲的本质。因为即使在幼年,父亲也有例外:在那时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的夏日,有一天滕矢初练钢琴练得汗流浃背的时候,感到有人用温毛巾给他擦后背,一回头,看见的不是母亲而是父亲的背影。那种舒适凉爽的感觉似乎今天还感觉得到。他始终觉得,那其实是父亲对他刻苦精神的一种含蓄的赞许和肯定,父亲始终想要给他一种信念,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滕矢初眼里的“孝”,就是感情和责任。他说无论什么样的父母,他们生养了你,与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再也无法割舍;就必须为他们的晚年幸福尽义务。这是做人的基本常识,也是中华民族需要继续光大的传统美德。 前几年,只要工作允许,滕矢初几乎每个周末都要自己驾车带父母郊游,把北京周边的昌平、怀柔、密云、门头沟、房山以及河北省的一些风景名胜都走遍了。一来可以为晚年的父母排遣寂寞,而来可以在郊游的过程享受亲情,享受和父母交流的快乐,享受老父亲变魔术般地一样一样往外拿他亲备的野餐食品:冷盘,水果,还有花生米、榨菜……最少不了的是两大暖瓶开水,爷儿俩一样,缺什么也不能缺热茶。 每次郊游,上百公里路程全是滕矢初自己驾车,他因为他不放心让弟弟或别人开。到上方山云水洞的那次,他们从东坡上山,西坡下山,没想到西坡的阶梯极陡。母亲身体较弱,也较胖,滕矢初就雇了滑秆抬母亲。可起步不久,滕矢初发现其中一位脚夫有些体力不支,怕不安全,他就毫不犹豫地自己和脚夫一起抬,让小阿姨在后面搀扶父亲,走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到天擦黑才到山下。已是秋凉时节,可滕矢初身上的衬衣被汗水浸的能拧出水来,肩膀上全是血道子,旁边有游客打诨问老母亲:“老太太,是亲儿子吧?”那以后滕矢初肩膀足足疼了一个星期,可他却为此特别欣慰 滕矢初结婚晚,要孩子更晚,儿子才两岁多,却给老父老母增加了无限的乐趣。老两口爱得不得了,找来小孙子的照片给笔者看,我注意到照片后面还有题字: “奶爷耋年又得孙,外公外婆也心欢。孙辈哪个能如你,祖爱父荫独得天。祝愿雪驹千里足,无须扬鞭自奋前,继承发扬老骥艺,青出于蓝胜于蓝。” (滕矢初,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指挥,钢琴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在指挥、演、创几个领域受到国内外各种奖励。多次担任全国音乐赛事特聘评委。)(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