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恰恰是检验持戒,可以说持戒就是做事,因为戒是对身语的规范,持戒要专注以后再能断惑,持戒不能直接断惑。有一个比喻,戒像抓贼,定像绑贼,慧像杀贼。持戒可以判断哪些行为是对,可以做,哪些行为是错,不能做。持续的持戒就是定,持戒才有能力判断烦恼。没有持戒,没有所作所为,谈不到定和慧。 一、戒律决定教法寿命 佛陀灭度后第二年,大迦叶尊者组织了上座部第一次结集,主要是把佛陀之前的言教收集起来,当时首先收集的就是律藏。之前曾有过疑问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经论不结,偏偏先结律藏,觉得经论对于度化众生来说更重要。前几天读《行事钞资持记——随戒释相篇》时找到了答案:“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先结之。”戒律竟然如此重要,能决定佛法的寿命,如果法都灭了,谈何经论呢?我们佛弟子有责任把戒律学好并传承弘扬下去,就像师父说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在我们的无限生命中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如果佛法都没了,其他的根本就谈不上。这也更加激发我学好戒律的决心。 另外戒律和经论相比侧重点也不同,《钞记》中说“余经但泛明化迹,通显因果;事随理通,言无所寄;意实深远,昏情未达;虽欲进修,鲜得其要;多滞筌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行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即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从戒律入手更容易深入,法都是相通的,戒律学好了其他的法类自然也就容易了。 二、戒与孝 论云:戒名为孝。 三藏之中,许多部经都讲到佛陀因地孝行,其中一部经,名为《大方便佛报恩经》,感人至深。为救父母,菩萨割自身肉供养,余鲜血残肉亦予众生。 西方三圣,弥陀左侍的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内有无量智慧光明,瓶中所盛为父母遗骨。 祖师大德孝行更是难以枚举,《高僧传》中所述甚详。莲池大师集《缁门崇行录》中,即有孝行一章。目连救母、道纪亲供、悟道报父、担母听学等等,在世俗亦是佳话。 于此,圆拙老法师,亦是表率。 圆公上人二十六岁于广化寺剃度出家,两年之后依倓虚法师学天台教观,之后入闽南佛教养正院依弘一大师学律,并侍从大师往青岛湛山寺讲律。而后又依止印光大师修学念佛法门。圆公四十一岁时,以父亲病重,无人奉养,于是退戒返俗,侍奉父亲三年。后父亲往生,圆公如礼营葬后,再返广化寺二度出家。文革期间,竭尽心力保护弘一大师遗著;而后又培养五比丘及师父。今时佛法住持,离不开圆公的付出与努力。 律中讲师资相摄。圆公也曾收过一个徒弟,但出家没几年便病死了,圆公将责任揽归自己,认为师父没当好,没有照顾好徒弟,就把这个弟子的骨灰背在身上,近四年余。福建的气候非常炎热,那么长的时间,就一直背着,四季不离,睡觉厕所都带着。大家看着很心痛,劝他也总劝不动。后来林子青居士在泉州建弘一法师的塔,请求圆公说,您一生敬仰弘一法师,现在要建弘一法师的塔,您弟子的骨灰,能不能让您的弟子和弘一法师在一起,这样对他来讲是最大福报,后来圆公同意了。这就是圆公的行持。 《行事钞》文云:冰洁其身,玉润其德,能生善种,号曰福田。 身中所纳的戒体如清洁的凝冰,所彰显的戒德如温润美玉一样高尚。如此自化利他,方堪为福田。 三、戒体与随行 戒律是出家人的根本,关于受戒和持戒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说受戒得到戒体像是建立一圈院墙;而持戒随行,像是在此院墙内营造楼阁,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受体没有随行,好比空围了院落,里面什么也没有;而只有随行没有受体,好比建了一个楼阁,却没立院墙,总有被洗劫一空之患。 四、止持与作持 持戒讲究止作持犯,意思是应止则止是名持,应止而作即为犯;反之亦然。止作持犯不但是持戒须知的必然规律,也是一切善法生起应遵守的准则。可将此应用在读书做学问上,比如读书时用心领会、揣摩可为作持,不放逸散乱、胡思乱想可为止持;反之,“书在人前心在天”是为作犯,读书而不去用心、不去发奋、不去坚持是为止犯。“斯斯然读书之道也,亦藏其持犯之正见,真乃为‘森然万境,何事非持’。”由此而知,佛陀的教法,不但是明了解脱之灵丹,亦可为世出世善法生起之依凭啊。 善哉,戒法!真是懂得了持戒,即是懂得了行事;懂得了行事,即是懂得了生生增进乃至究竟解脱之方法也。 五、持戒在事中 回顾师父关于持戒的开示,很受益。将师父的开示与大家分享。 师父说:“道次第就是个人修行心路历程的最好说明,是佛菩萨从悟境中开演出来,我们要学习、消化才能用得上。如何消化?就是在做事中,遇到困难时,学习用道次第去解决,与佛理去会通。你们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不是理论上没有指导,而是事情上得不到指导。” 师父说:“理是可以虚通的,因为那只是概念上的认识。其实佛理靠我们凡夫心是不能真正体证到的,我们只是通过点滴的体会,通过比量去揣摩这些理,而实际上内心是没有这个境界的。但做事不同,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要靠身语的造作,光想想是成不了事的。所以做事可以检验,事情做出来的,说明理也通了,理不通事是做不出来的。” 师父说:“注重事可以说就是注重戒,戒是身语的规范,你只有身语去造作才有规范,不造作还要什么规范?如果把持戒理解成不造作,那是很错误的。戒是与事结合,与身语造作结合,而理是与意结合的。大多数人理解错了,以为持戒是与理结合的,那是混乱,不懂戒。成佛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仅仅持声闻戒不能成佛。声闻戒主要是从防护讥嫌出发的,也就是说,不要因为我们的行为而让别人造恶业。菩萨戒是从利益一切众生的角度出发的。利益众生并不是说整天要与俗人在一起,而是要有方式方法,要有相应的事业,这样才能真正利益众生。比如我们办法会,大家来念经、搬砖头、捐衣服,这都是事业,他们就与三宝结了缘,种下了善种子。” 师父说:“我们的行为要影响到众生,让众生有收获,在这个前提下,再谈防护根门、保持威仪,而不是把根律仪、威仪摆在前面。我们不能把持戒和做事对立起来,认为做事就不是修行,这是概念混乱、认识不清。做事恰恰是检验持戒,可以说持戒就是做事,因为戒是对身语的规范,持戒要专注以后再能断惑,持戒不能直接断惑。有一个比喻,戒像抓贼,定像绑贼,慧像杀贼。持戒可以判断哪些行为是对,可以做,哪些行为是错,不能做。持续的持戒就是定,持戒才有能力判断烦恼。没有持戒,没有所作所为,谈不到定和慧。小乘追求的是无余涅槃,不与众生发生联系是可以的,但走大乘道是不行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