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北宋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出将入相,功满天下,其英名已传之千古。他晚年撰《岳阳搂记》,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弘誓愿,更是传诵了千百年,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敬仰。 然而,范仲淹是大慈善家,人们却知之甚少。他当官时,俸禄较高,但其平生却“未曾享有一日七大夫之奉者”,保持一贯的俭朴生活。他不像许多儒士追求“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的个人享受,而是办义庄、兴义学,解人之难,使之安居乐业,或受良好教育。他临死时竟清贫如洗,以至无资以葬。他的慈悲济世精神就是他的十四字的深弘誓愿。 一、置义田,兴义学 范仲淹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却克勤克俭,省下余资,兴置义庄,周济宗族穷人。其子范纯仁说,范仲淹“于苏州吴、长两县置田十余顷(十顷为千亩),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当时聚族而居已有九十口,则平均每人占田八亩有余。岁入粳稻八百石。计口给米外,存余粮以备荒年及丧嫁之费。范仲淹自幼虽未得到族人的帮助,却以宽广胸怀自愿:“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楼钥在《范氏复义宅记》中评价道:“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富弼撰的文正公碑铭中亦写道:“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贱贫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每抚边(既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副边防长官,对西夏作战),赐金良厚而悉以遗将佐。在杭尽以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而无敛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遗表不干私泽。此益见其始终志于道,不为禄仕出也。” 范仲淹亲自手订义庄的管理规则,规定任何人,包括义庄掌管人犯规,由“官理断”。他对子侄要求很严,嘱他们“勿烦州县”;他给诸侄写信,再三要他们在官当廉洁谨慎,必须有乡曲之誉,才能推荐。范氏后人继承了办义庄的传统,在晚清时达到八千亩,其供给赡养的范氏族人有了数倍的增多。 范仲淹也关心苏州的教育事业。他曾在苏州购得南园之地,已盖好房子,准备居住。一位阴阳家(风水先生)说,住此地“必踵生公卿”(可世代出公卿)。范仲淹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受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让天下士人来上学,都成为贵人)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他继承了孟轲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除置义庄,办义学外,范仲淹的义举是很多的。这里只举一例以明之。他被贬到浙江当官时,一名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家贫子幼,缺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赠钱数百缗,(缗,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雇了一条船,把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他派一位老衙吏护送。为避免途中为关卡阻滞,交给一首诗,并嘱咐道,“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诗云:“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二、只任天下之重,以天下为心 读宋史卷范仲淹传,读范公文集,才悟到范仲淹的十四字的深弘誓愿是他的由儒家的“兼济天下”到佛家的“普度众生”的境界的人生轨迹。他少年时,在长白山醴泉寺(今山东)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整数茎,入小盐以啖之。”冬夜读书,为振作精神,以冷水沃面。虽然“人不能堪”,而“仲淹不苦也。”后来他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在应天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师从戚同文,继续“苦心劳形”,“五年来常和衣就枕”,“读书累年不解带。他曾立下不能当良相,即当良医的志向”。他说“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相为然”;“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后来,他的忧思更为深远。他表白有“益天下之心,重千古之志。”他称他的至诚所趋者,乃是“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思与天下同其乐。”他坚持“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他无论当文官,抑或任武官,都深得民心。这是因为他“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爱持众同,乐与人共。” 范仲淹与韩琦同心协力抗击西夏时,边上人唱道:“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任开封府尹时,开封人称他“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明代何渊镌说:“大凡能任天下之重者,必以天下为心。心之欣戚,主乎人而不私于已。”这是对范仲淹的伟大人格和精神的高度概括。 范仲淹置义田、办义学是他的“任天下之重,以天下为心”的精神的延续。此外亦有其恩师戚同文的影响。《宋文学案、卷三:高平学案》中讲“同文为人质直,尚信义。宗族贫乏则碉给之,丧则赈恤之。不积财,不营居室。或勉之,辄日:‘人生以行义为贵。’由是深为乡里推服。” 我国学者认为范仲淹的深弘誓愿是源自孟子。孟子曾说:“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笔者不否认孟子的与民同忧乐的思想对范仲淹的影响,但必须指出,范仲淹的十四字深弘誓愿的境界高于孟子。晚于范仲淹的苏轼也曾说:“享天下之利者,任(承担)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其境界也逊于范仲淹。范仲淹是一位儒士。孔孟表述的是“做人之学”,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的一生切实地践履了。然而他的十四字的深弘誓愿则表明,他有着更高远和深沉的现实关怀和价值理念,那就是佛家的大慈大悲,这是他所追求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