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读《了凡四训》未能改变命运,八年后重温始知原因

改造命运,了凡四训

    末学从03年开始信佛念佛,算起来有8年了,每每求感应善果,求善报。结果令人失望,一直求官位,但是更是失败,很像俞净意公的遭遇。自己心里时常想:别人没有念佛,自己一直念佛,怎么同事还是比我好很多呢?一直求功名官位,但是不但没有求到,反而事业经历坎坎坷坷,期间灰心意冷。甚至怀疑佛经中说的种种福报,怀疑佛法等。前几天无聊看到了压箱底的《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看了大吃一惊。

    梁武帝问:不持斋戒僧道,礼佛诵经福德如何?

    志公禅师答:不持斋戒僧道,礼佛诵经,全无功德。有何福田。经云,求福要斋戒,斋戒是求福。佛事中斋戒为本,若不斋戒,福从何来?

    大乘戒经云,口吃五辛酒肉,49日污秽不净,尚不敢登佛堂宝塔。何况礼佛诵经。

    楞严经云,吃五辛人,夜卧之中,有鬼来舔嘴唇,受其污染,令人福德日消,罪障时益。

    戒书发引云:提酒相劝,感5百劫无手足报。况自饮乎。看了不由心惊原来自己不守戒念佛不但没有功德还有过失,所以福德日削,真像牵着头牛想过海,结果可想而知。

    这两天又看了《了凡四训》并反复看研究几遍(其实很早就看过只是没有用心体会),才深深体会到意恶的果报,从03初入佛门开始,没有下功夫去改造自己的邪淫思想、嗔怒的习气、妄言的毛病、自叹毁他的性情、嫉妒的毛病、杀生吃肉的习气等等。而只是一味念佛求愿,这就像一个外表漂亮的礼盒,打开以后里面却装着发霉生虫的蛋糕,自己的性情还是贪嗔痴、杀盗强而在念佛,怎么和佛相应呢?这样就是口是心非,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佛是无我而利他,我是求佛利我,这就和佛的思想大大违背,念佛怎么有感应呢?念佛就是要把自己当作菩萨、佛乘愿而来,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处处布施,广结善缘,处处忍辱谦让,不生气,不发火,不邪淫、妄语……菩萨戒律中有一条只要一念是为自己就犯戒了,可见我的差距有多远!把自己当作菩萨,随时都要想想:别人能从我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得到什么利益,而不是我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好处”。这样时时想,时时做,你的命运就已经改变了。也许以后你就做厂长、校长、董事长、县长、市长……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能从你身上得到更多好处,你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这里有一个公案:阎王要送两个人去阳间投胎,对他们说:我有两个名额,一个到阳间永远只能付出,一个到阳间永远只能得到。让两人选,富二代急匆匆的说我要选永远能得到的。穷二代耸耸肩说,那就让他先选,反正我穷了一辈子,穷习惯了,不怕了。于是两人分别投胎到了阳间。穷二代做了一个大富商,他不但要不断为自己的工人付出工资,还在不断救助穷人付出一辈子;富二代做了乞丐,每天都必须乞讨,才能得到自己的温饱……所以学佛改造命运的同修们,好好反省自己吧!
 
    本书为明代袁了凡所著。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阐述“命由我作,福由我求”的思想,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动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应该承认,任何一个宗教都是教人从善、从良。袁了凡先生童年之时不幸父亲去世了,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维持生计,母亲要他放弃考取功名,改学医术。但15岁时,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其仕途比较发达,命里官运亨通,但他只能活到53岁,且命中无子。由于感到孔先生很多方面算得很准,于是,在表兄的帮助下,了凡再次进学堂读书了。
 
    果然,一切都如孔先生的,哪一年能取得会考的多少名,哪一年可以拿国家发给的米粮等等。书中认为人具备怎样的禀气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所以了凡能遇到了孔先生和后面的云谷禅师。而一切如孔先生所料,这使得了凡先生彻底相信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可强求命中没有的。从此,了凡先生了无妄念,与世无所争,与人无所求,开始流于宿命的思想。
 
    儒家也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即认为世界本来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不要为外在的成败而萦怀牵累。从此以后,凡遇到考试,了凡的结果名次都如孔先生所事先算定的一样,命运流转似乎已经毫无悬念了。于是,了凡到北京停留了一年。他认为既然一切皆是命中注定,那么认真地去求知和作为也都是徒劳和枉然。此时,他已深深陷入了为命运所拘的无可奈何之中。
 
    一年之后,他回到南京当时的高等学府国子监读书,但此时,他对读书进取已经丝毫不起动念。到南京后他先行拜望了当时的佛门高僧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认为一切都当放下,放下执著、放下思量、放下分别、放下言语,回归本心自性。而这也是佛家的思想,要人无分别心和妄念。无分别心,是指人和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而妄念是指虚妄不实的心念,即迷妄执着的念头——凡夫心中不断升起和牵扯的念头,也就是错误的思考和心念。佛教意为凡夫贪着的六尘境界的心。正是因为凡夫有妄念、分别心、执着等念头纠缠于心,所以才痛苦无穷、烦恼无尽。而凡夫是指没有悟到的人。
 
    此时,了凡先生参访云谷禅师,已经是心如死灰,了无生趣。他告诉云谷禅师,说自己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所推算论定了,一生的得意和失落乃至生死大事,都有了定数,且自15岁之后的20年来没有丝毫差错,那自己起心动念岂非枉然。而一旦生死都已算定,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很多意味。了凡先生已经被算定在53岁时终了此生,为命所缚。云谷禅师听了后,笑了凡先生实属凡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