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2)

我认识一个北京中医大学的人,她离开校园很多年了,但仍特别感激自己的大学老师。她以前在读大学时,有个老师是教高等数学的,但在九十分钟的一节课中,他经常用六七十分钟,为学生讲述自己对人生的解析,对各种社

我认识一个北京中医大学的人,她离开校园很多年了,但仍特别感激自己的大学老师。她以前在读大学时,有个老师是教高等数学的,但在九十分钟的一节课中,他经常用六七十分钟,为学生讲述自己对人生的解析,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待,让大家明白怎么样面对社会,怎么样面对生活。虽然他讲的内容大多与教学无关,有些同学也不太理解,但他们到了社会上以后,才发现这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从他身上所学到的,自己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学生一旦进入了社会,很多老师的印象就会日趋淡漠,但个别老师确实永远也忘不了。当然,忘不了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印象好的,一种是印象不好的,比如老师天天打人、骂人,一直喝酒抽烟。前不久,我去了一所偏僻的学校,在教室门口,结果看到老师在喝啤酒,里面的学生打架哭闹,对此他根本不理不睬,在那儿迷迷糊糊的……

我读小学时,也遇到过一位这样的老师,至今他的形象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特别喜欢喝酒,每次只要喝了酒,一进教室就拿大棍棒打全班的人。所以,我们整天心惊胆战、如临大敌,一听说老师喝酒了,一个个都特别害怕,因为等一会儿不需要犯什么错,他也会打我们的。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我有时候见到他、想起他,心里还是有种不同的滋味。这种老师,在很多学生的一生中,留下了永远也无法愈合的伤痕。

而有些老师,却让学生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万分感激。因为通过他的苦口婆心、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们的人生态度,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样的老师,在佛教中,就称为“善知识”。

藏地非常伟大的学者岗波巴大师,曾告诉我们,好老师的条件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少贪欲,不会整天为了名利地位,不替学生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第二、具有智慧,老师若没有深邃、敏锐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教导学生;第三、有关爱心,老师时时处处要关心学生,毕竟自己是过来人,熟知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故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告诉他们以后该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关键的是什么?……在灌输智慧的同时,理应给学生教些特别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明白方方面面的道理。

四、怎么样展开心灵教育

在座的师生,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里安排的各种教育,固然相当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应该让学生接受心灵教育。若能如此,他以后面对社会问题、感情问题等时,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坎坷,也有坚强面对的能力。用佛教的话来说,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就算外境的诱惑特别严重,他也会以正知正念摄持,始终观察自己的身心,有一种智慧来守护。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曾说:“诸有具智人,心不随境转。”具有智慧的人,心不会随外境而转。但若是愚者的话,就会“于苦妄为乐”,把痛苦误执为快乐。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明辨今后的人生方向,让他们知道到底什么是该追求的、什么是不能追求的,作为老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正确的方向引导他们。

当然,在引导的所有方法中,我个人而言,觉得最好的莫过于大乘佛教。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佛教提倡无有任何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都相当难得。如果有了大乘佛教的理念,不管你是什么人,都会对你有利,因为不想自己、只想别人的大乘精髓,正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现在,个别人不了解佛教的涵义,觉得在寺院拜佛烧香,或者念念经就是佛教了。其实,这只是佛教的个别行为,真正的佛教并非如此简单。古印度有位特别了不起的智者,叫世亲论师,他在《俱舍论》中说[1],佛教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指三藏十二部中的佛教理论,如汉地和藏地的《大藏经》和论著等;证法,指修行人所具有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悲心、智慧等境界。这两方面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佛教。而如今有些人,光是穿着出家衣服,这是不是就代表佛教呢?不一定。

真正的佛教,是一种善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任何一所高等大学,都非常需要。有了这样的教育,心地善的话,一切才会光明。我曾听一位北大教授说:“只要是善的方面,我们都愿意参与。”我觉得这句话挺好,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尽心尽力地行持善事、杜绝恶行。不过,现在的大多数人,造恶业比较擅长,干坏事很有兴趣,而且因缘具足、毫不费力,但行善的话,力量却相当薄弱。可是作为有智慧的人,即便环境如此,我们人生的定位也应该是做善人。

如今这个社会,有不计其数的诱惑和欺骗,无有价值的东西也多之又多,但我们千万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当尽量做些慈善,帮助可怜的众生。我在一些慈善论坛上也讲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做慈善是有钱人的专利,普通老百姓与此无缘。但实际上,慈善不是金钱,而是人心。如果人人都心存善念、日行一善,哪怕每天产生一个善念,想自己做好事帮助别人,或者见别人做好事而由衷随喜,这也非常有意义。

我们佛教一直强调,人的心、身体、语言要趋于善法,“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就是佛教的究竟意趣。那么,是不是所有佛教徒都会做善事呢?也不一定。真正的佛教徒,绝不会干坏事,但若是徒有佛教形象的人,行为就很可能不如法。当然,这种人无论出家、在家,都不能代表佛教。

佛教是纯正的、清净的,但佛教徒的层次却有高有低,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现在许多人,见到某某佛教徒行为很差,就一概而论说佛教如何如何不好,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就像在一所大学里,大多数学生都不错,但有一两个药家鑫的话,不能以此就否定所有大学生。要知道,药家鑫并不代表所有大学生,而只代表自己,由于他的道德问题,加上佛教所说的前世业力冤冤相报,各种因缘一旦聚合,才会发生那种行为,玷污了大学生的形象。

佛教徒也是同样,极个别人的行为不好,并不能怪到佛教头上。佛教到底怎么样?鲁迅、爱因斯坦、荣格、梁启超等历史伟人,都有过正面的评价。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伟人没有通达中观、密法等更深层的境界,我看过他们的很多文章,发现他们对佛教只是略知一二,像四法印等甚深道理,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其实,若是能够了解这些,他们定会感到无比兴奋,因为这些可带他们彻底领悟人生的真相。

这几年来,我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学佛,很多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学了《入菩萨行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后,确实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有些人觉得自己过去非常傲慢,做了不少错事,人生态度也极不明智,后来通过大乘佛教的引导,才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