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也是分科的,‘礼、乐、射、御、书、数’,孔门当年还有四科:‘德行’,做人的道德、品格;‘言语’,要懂外文、中文、方言,狭义说是学会说话;‘政事’,懂得做事,如果出来做官可以做得很好;‘文学’,文章写得好。我们(大学堂)中文、英语、算术各种科学都在学。不能死读书,外面的事情都要知道。”在与记者的谈话中,南怀瑾还谈及六十年国庆大阅兵的事情。 一次讲课时,南怀瑾指着座中的一个人说,“李(李传洪)老板是个博士,从来没有好好读书的(‘死读书’),但是功课很好。” “还有一个我,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文凭,但十八般武艺都会,我十七岁曾经拿过武术比赛第一名。别看我现在手里拿着拐棍,(当年,即使)你拿着手枪,我拿双筷子,我也能制服你。” 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这个静坐(打坐),不是修道也不是修佛,而是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的人生修养,最基本的东西,在中国文化中叫修心养性的方法,简称‘心法’。不要看到静坐(打坐)就是学佛学道了,那就笑死人了。”禅修的几日,打坐是课程中的重点,南先生第一次讲课时就这样解释。 讲堂的讲桌上摆着一尊象牙佛像,讲课中,他忽然停下来指着佛像说:“为什么放尊佛像在这里,我怕人家拜我,我不是佛,只是普通人,你别拜我,你拜他,你拜我也拜。” 《瞭望东方周刊》:在太湖大学堂国际学校的教育中为什么这么强调身心修养? 南怀瑾: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根本。 上古在轩辕黄帝以后,唐尧、虞舜、大禹这三代,除了传国家以外,也传心法。有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现在国家给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呀,人心太危险了,坏的太多了。 “道心惟微”,你做帝王的,要修养自己的心性学问,思想情绪太难,太微妙,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你要找出心性中道德方面的功能。 “惟精惟一”,这是修养功夫了,你的心念不要乱,万事要很精细精到,心性要专一,有一点不小心,就容易向恶的方向走。后来佛学传过来,佛经上有两句话“染缘易就,道业难成”,我们习惯被社会环境、被外在的物质诱惑,或者被情绪、思想迷惑,容易把清静自在的心性挡住了,一个人学坏非常容易,要回过来恢复“惟精惟一”的境界、修养,很难。 “允执厥中”,慢慢修养到中道境界。“中”不是中间,是恰当。譬如善与恶,是与非,好与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把握中道,不是说偏向善就完全对,要治天下,有时候也只好用“不善”的方法达到“至善”的目的,这就靠智慧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乱了,那个时候不但中国乱,印度也在乱,欧洲也在乱。这时候中国出来孔子,孔子整理六经,但最重要的是传心法,孔子怎么讲?“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死后,他的心法弟子是曾参,曾子著《大学》,我前几年出了《原本大学微言》就是讲这个。“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讲身心修养的。所以“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是身心修养的“三纲”。下面接着讲修养阶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为什么要静坐。我叫它七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修行不一定要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随时都可以修养,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养心性的宁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