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最近100年的教育都错了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柴爱新 2009年10月上旬,《瞭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受太湖大学堂邀请参加了其开办的禅修课,在太湖大学堂几日,听南怀瑾先生讲课,与其共餐,聊天,并就有关问题向老先生请教。 南怀瑾1917年出生于浙江,少时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一生有从戎、修道、经商、执教的丰富经历,又因其精通儒、释、道各家经典,著有《论语别裁》《老子他说》《易经杂说》《金刚经说什么》等多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2006年,其暂居于太湖大学堂,著书立说,少与外界接触,也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 听说记者姓柴,他说:“几百年前赵家欺负你们家孤儿寡母,抢走了柴家的江山。”(指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夺后周皇权的历史。) 谈到写文章,他说:“文人写文章有一个限度,到某一个程度打死了都不说。汉武帝把司马迁阉了,他应该把汉武帝骂得狗血喷头啊,但是没有,他写刘邦有屁本事啊,可是读了史记,没有觉得他在骂人,这是太史公的笔法。” “做新闻记者很苦的,真话不敢说,假话不愿意说,你看多苦啊。”他又向记者调侃道。 禅修期间,每天下午和晚上,南怀瑾都给家长们讲课,除10日晚讲《楞严经》,其余时间都讲有关教育的问题。 讲课时,南怀瑾语速颇缓,语气像话家常,上下五千年如在眼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人类基本的错误观念。”在讲课中,南怀瑾多次说,“从古至今,外国也一样,这是一个自私的想法,天下事为什么要你的儿女好,别人的怎么办?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状元?你们知道几个?现在都要考清华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华的第一名是谁?”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什么叫修佛修道?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他接着阐发道:“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中国原来有很多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来做‘仕’的,因为他有谋生的本事。 朱熹的祖师爷程颐、程颢,在成都悟道,他们的学问从哪里来的呢?箍桶匠,在街上做箍桶生意的,二程遇到他,哦哟,大学问家,跪下来拜师,他(箍桶匠)传他们易经,箍桶匠的名字叫什么,没有留下。中国的十大商帮中,徽商列在首位,当地有句俗语,‘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向外一丢’,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出门谋生。” 因南怀瑾深居简出,外界有人打着他的招牌大谈私塾,甚至办了只读古代经典的学校。对此,他纠正道:“现在社会上大家带领儿童读经,乱读。儿童读经,我在台湾提倡了几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们到不发达地区去推广,现在差不多普及了。但是大家不要弄错了,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也不要每天读很久,读烦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 “外面有人说我提倡私塾,主张专门读古书,那是害死人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私塾’是民国以后出来的名词,与公立学校相对的。推翻满清以后,我们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国家为了普及教育,成立了教育部,学校由国家办,如果私人家庭办学,不是政府登记申请,叫做‘私塾’。现在为什么要标榜私塾呢?为什么一定跟时代、跟政府对立反抗呢?我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政权,不管它好与不好,交给历史去评论。我们做现代人,遵守现在政治法律社会规则,慢慢地改嘛!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是向政府立案的。”他接着说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