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于泽亦藏身 天下无藏道可亲 寄语庄周休拟议 树中不是负趋人 第二首,“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这完全引用《庄子》,中间有一个大道理,也是修行、悟道的大道理,宋徽宗这个皇帝都懂。《庄子》有一句话讲“藏舟于壑”,一艘千吨的大轮船,怕吹台风危险,把它开到山洞里去藏起来。天下人做生意,拼命把钱赚来就是“藏财于我”。“藏山于泽”,那么这个山呢?庐山啊、峨嵋山啊、喜马拉雅山,放到哪里去藏起来呢?放在海洋里头。对啊!整个的地球七分是海洋,一分是山,所以把山藏在海洋里。人多会藏啊!赚钱放在银行里也是藏,藏钱于银行。银行靠得住吗?银行藏在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藏哪里?不知道了。所以“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人都想有个归藏,都想保存自己的财富,保存生命。 但是庄子说,“有力者负之而走”,你说把几千吨轮船藏在山里头,把喜马拉雅山藏在四大海洋之中,这是最好的地方了。可是有力量的人,背在背上就跑了,连山、连船都跑掉了。你们做生意赚钱,有权力、财富,但是有办法的人一下子把你并吞了,你就垮了。那么最好藏在哪里?《庄子》说:“藏天下于天下”,把宇宙放在宇宙里头谁动得了?所以藏天下于天下,藏空于空,把整个虚空放在虚空里,动不了了。因此我上次在上海演讲时说,“我们的国家究竟要藏富于民,或是藏富于国,要搞清楚。国富民强或者民富国强”,就是这个哲学。 懂了《庄子》这里,回过头来再看他这个诗。他说慧持法师躲在树洞里头,打坐七百年没有出定,“藏山于泽亦藏身”,他躲在树里打坐。“天下无藏道可亲”,宋徽宗说这不是究竟。大彻大悟以后,像佛证得菩提以后,了了生死才是真正的道。但是他说慧持法师虽然在树里头打坐,告诉庄子不要乱吹了,“寄语庄周休拟议,树中不是负趋人”,慧持不是想把树背走的人,他是藏身在树洞里头。你看宋徽宗的文学、禅宗、道家,见解多高明啊! 有情身不是无情 彼此人人定里身 会得菩提本无树 何须辛苦问卢能 第三首诗很值得参究的。“有情身不是无情”,佛学翻译一切人叫众生,唯识学翻译为“有情”。这个身就是有情的,这是众生。什么叫有情呢?就是一切生命的这个身体是有感觉、有知觉的,所以叫有情。第三首诗更重要,同你们打坐有绝对的关系。 你打起坐来为什么腿痛难过,感觉舒服不舒服,因为身体是有情的,有感觉有知觉的。宋徽宗这一首诗吹牛吹大了,完全是禅宗。天下人都在定中,不要修定,“彼此人人定里身”,都是不生不死的。所以他批评慧持法师,在树洞里打坐七百年,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悟道,要学禅宗“会得菩提本无树”,如果像六祖作的偈子一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才大彻大悟了,他的肉体不应该在树洞里留了七百年。“何须辛苦问卢能”。卢能是谁啊?六祖。六祖俗家姓卢,出家的名字叫惠能。 这三首诗太好了。看了宋徽宗的这三首诗,对他的亡国,一个君主亡国的罪过都把他免了,太高明了,“有情身不是无情”,这个身体是有情的众生,要懂得怎么调整这个身体。“彼此人人定里身。会得菩提本无树,何须辛苦问卢能”。何须就是不须,你还参个什么禅啊!你早就开悟了,成道了。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余依涅槃”。所谓灭尽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