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就是:第一句,直契中道,第二句,指示空谛,第三句,方便假谛。 临济禅师所谓“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三)三玄三要 师又云:“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下座。 关于三玄三要的含义,临济禅师并没有作明确的说明,后代祖师对此异解纷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汾阳善昭禅师的对三玄的理解。汾阳禅师认为三玄就是“体中玄,玄中玄,玄中体”。 考虑到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是从百丈一系而来,所以,从百丈和尚的“三句”和“透三句外”来理解临济禅师的“三玄三要”,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一句指观机逗教之教法,三要即初中后三善之权法;三玄指初中后三善皆指向向上一路,归于无住。百丈禅师所谓初中后三善都指向向上一路,谓之一句中具三玄;向上一路必须通过初中后三善之权法来实现,谓一玄门具三要。说法必须具有三玄三要,方得无过——既不落二乘,又不落入狂禅。 (四)四料简 四料简就是“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其用意是根据学人的执著重点之所在,用不同的方法打掉他们的我法二执。 (1)师晚参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时有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僧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僧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2)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不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 (五)四照用 四照用主要是讲接引学人时观机逗教的方法: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照即是观机。用即是逗教。先观机而后逗教,先施教而后知机,或直趋向上一路,或用教下的方法,循循善诱。 示众云:“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已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 (六)四宾主 四宾主,即客(来参者)看主(受参善知识),主看客,主看主,客看客,主要是讲参学者要具正法眼,识宾主,知邪正,不要被假善知识所误导。看,就是勘验的意思。 道流,如禅宗见解,死活循然,参学之人,大须子(仔)细。如主客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学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唤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主。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