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本质转贴(7)

杀生是指故意剥夺有情生命。严格地来说,巴利语--pana意为与其特别生存有关的有情生命。杀生是指任意损伤他人的生命力,不使其自然生存下去。Pana意为呼吸者,因此,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动物在内都被看成是Pana,但


  杀生是指故意剥夺有情生命。严格地来说,巴利语--pana意为与其特别生存有关的有情生命。杀生是指任意损伤他人的生命力,不使其自然生存下去。Pana意为呼吸者,因此,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动物在内都被看成是Pana,但不包括植物,因为它们没有思惟。不过,比丘们甚至被禁止伤害植物。对于这一点,也许要指出的是,它不适用于居士

  必须具备如下五个条件才能构成杀业,即:1.有情;2.知其为有情;3.作意行杀;4.力取行杀;5.死亡结果。

  恶业的轻重根据相关有情的善良和大小而定。杀害善德之人和大动物比杀害歹恶之人和小动物更为罪业深重,因为造作此种恶业需要较大的努力,而所丢失的就相当严重。

  杀生的恶报是:短命,生病,因与相爱之人分别而长久痛苦,时常担心害怕。

  构成偷盗之业必须具有五个条件,即:1.他人之物;2.知其为他人之物;3.作意行盗;4.作行盗的努力;5.真正移动其物。

  偷盗不可避免的后果是贫穷、苦难、失望,过寄生的生活。

  邪淫之业必须具有四个条件,即:1,享受之念;2,相应的努力;3.具满足的方式;4.欲望的满足。

  因为邪淫,不可避免地有众多的仇敌,与不爱之妻或夫结合,来生为女生或为不育之人。

  妄语之业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1.非真实;2.欺骗;3.言语;4.形成欺骗事实。

  妄语业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受恶语指责、辱骂、不值得信任,口臭。

  两舌之业的构成必须具有四个条件,即:1.被分裂之人;2.作意分裂,或希望自己亲近他人;3.相应的努力;4.语言上的交流。

  两舌之业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无缘无故地破坏朋友之间的友谊。

  构成恶口之业须具备三个条件,即:1.被伤害之人;2.嗔恨之念;3.诋毁事实。

  恶口之业不可避免的结果是:虽然自己绝对无害人之心,但还是受到他人厌恶,声音嘶哑。

  绮语之业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1.倾心于无聊的闲谈;2.所说之语。

  绮语之业不可免除的后果是五根有损,言语无信。

  贪业的造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1.他人之物;2.占有之念:“欲为我有”。

  贪欲之业不可回避的果报为自己的希望不能实现。

  构成嗔恨之业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1.另一有情;2.有加害之念。

  嗔恨之业不可避免的果报为丑陋、多病,本性可恶。

  愚痴之见就是错误地看待事物,非正确的信仰,如否认业果,也被包括在这一恶业之内。

  构成此恶业须具备两个条件,即:1.以邪恶方式看待某事;2.依错误的观念理解事物。

  愚痴之业不可免除的结果是庸俗的贪欲,智能低弱,昏庸无知,长期生病,观点受到谴责。

  根据佛教,邪见有10,即:1.无善,如布施等,认为布施不会得到善报;2.无慷慨施舍等善业;3.不向他人布施,认为如此等善举没有善报;4.善恶之业没有果报;5.此世间无此信仰;6.来世,即生此世界之人不信过去的存在,生此世界之人不信未来;7.无母;8.无父,即无论怎样对待父母皆无果报;9.无有轮回之众生;10.没有已经觉悟此世间和来世间,觉悟他人、正直、持戒梵志和婆罗们的存在(这里是指佛陀及阿罗汉)。

  成熟于欲界之善业

  如此善业(kusalakamma)有10,即:1.布施(dana);2.持戒(sila);3.禅修(bhavana);4.爱敬(apacayana);5.利行(veyyavacca);6.功德回向(patidana);7.随喜他人之善业(anumodana);8.闻法(dhammasavana);9.讲法(dhammadesana);10.直率表达自己的观点(ditthijjukamma)。

  有时把第七和第十业再行细分,十善业则被说成为十二。

  赞叹他人善行(pasamsa)被加入随喜他人功德(anumodana),皈依三宝(sarana)和正念(anussati)代替了直抒自己的观念。

  布施他人能给自己带来财富。持戒使人再生于高贵之家和快乐之境。修习禅定引导人往生色界和无色界,帮助其人获取更高的知识和解脱。功德的回向会使来生富裕。随喜他人功德可以使来生居处快乐。讲法闻法都能使智慧开达。爱敬能使来生出生高尚。利行使朋友成群。赞叹他人善行给自己带来他人的赞美。皈依三宝使欲望熄灭。正念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喜悦。

  成熟于色界之善业

  在色界中有如下五种色界禅那或喜悦,它们是纯意识的:

  1.第一禅那善意识包括寻,伺,乐,喜,制心一处。

  2.第二禅那善意识包括伺,乐,喜,制心一处。

  3.第三掸那善意识包括快感,喜,制心一处。

  4.第四禅那善意识包括愉快,制心一处。

  5.第五禅那善意识包括行舍,制心一处。

  这些禅那在色界中有其相应之果报。

  成熟于无色界之善业

  在无色界中,有四种产生相应之报的无色禅,即:

  1.善意识--于空无边处(akasanancayatana)。

  2.善意识--于识无边处(vinnanancayatana)。

  3.善意识--于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

  4.善意识--于非想非非想处(n’eva sanna n’asannayatana)。



业力本质:

  一个人是否注定要决定无误地受报于所做的一切?

  没有这个必要!在《增支部》中,佛陀说:

  “若有人说,人们必然依其行业而受报,则无梵行,亦无获彻底灭苦之机缘。但是,若有人说,人们依其行而受其果,则有梵行,亦有获彻底灭苦之机缘。”

  因此,在佛教中,一个人的业力是可以被改造的。

  虽然、《法句经》云:“空中海中及山中,世间无有藏身处,欲求逃遁恶业者,世间无有可觅处”。但是,一个人并不是注定了要百分之百地偿还过去所作之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解脱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恒久的受苦将会是不幸的结果。

  一个人既不是自己业力的主人,也不是它的奴隶。即使是罪恶满盈之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成为最为善良之人。我们总是在改变自己,而这些改变依我们的行为为基础。我们随时可能使我们变好或变坏。即使是最为邪恶之人也不应因其歹毒本性而受到伤害和憎恶。他应得到同情,因为责骂他的人说不定在某一时期也会有同样的处境。其他人能够弃恶从善,他也可以,说不定比他们更快。谁知道他具有多大的善业?谁又知道他潜在的善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