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观世音菩萨即是自在—事事无碍 理事圆融

观世音菩萨,慈悲
观世音菩萨即是自在——事事无碍 理事圆融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但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蜜的深浅度来分证的,并非以任何标准来规定,也无须透过人评会议。
    前面所说“观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法相宗的修行重点是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为“成所作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观照般若”是要使六识消融于般若,产生观照作用;观照作用就是“大圆镜智”。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观自在菩萨”就性质而言,有全称的大菩萨、特称的观世音菩萨。就属性而言,有悲、智二方面:
    一、在智的方面是观自在:一切诸法,万事万物,入眼了然,不会执著认同,不会形成窒碍。由万事万物的本源,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万事万物的最后结局,看到条件组合的万事万物当体是空。
    二、在悲的方面是应机救苦自在:一称南无观世音菩萨,马上获得解救。观世音菩萨过去是对中国人,稍早是对东方人,现在是对全世界,都有很深的缘。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观世音菩萨,咒大悲水喝,就痊愈了,这是“大悲自在”。
    此外,“观自在”是菩萨的共法。观,是“觉观”。菩萨“自观自在”,卓然独立,不认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实,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虚幻,色受想行识(五蕴)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觉”、“自觉自在”了。能够这样,自然就会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节选:本师赞叹观世音菩萨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节选:本师赞叹观世音菩萨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
    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
    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
   

观世音菩萨的表法是慈悲:
    他的理念是从家庭走到社会,因为人不走出去,那么你的缘份就不会广泛。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是教育我们,用慈悲的心结广大缘份,也是教育我们爱心奉献,服务社会。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不如我们做观世音菩萨!大家想一想,六道里面什么罪恶都有,菩萨能进到六道去渡众生,他的精神首先是什么呢?菩萨的伟大精神是原谅世间上的一切过,就是“菩萨不看世间的过”。他如果还看世间的过,他永远救不了世间的苦。我们埋怨人,能渡得了人吗?所以说真正的慈悲,第一步是原谅一切过,能原谅一切过就能感化一切过!所以慈悲是感动众生,慈悲是感化众生!再恶的众生,见到菩萨的慈悲,也主动转变过来,所以说慈悲能召感天地,是无上之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