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佛总摄十方净土文

药师佛,净土文

药师佛总摄十方净土

普光 撰

 

南无药师琉璃光佛!
    药师佛的功德无所不具,对众生的祈求无感不应;这也可说是药师佛本愿的特色,祂是对众生的生命、慧命皆关怀备至的一尊佛。只要您专念药师佛名号,一切功德都能随心所愿而成办!一般认为修药师法门只得现世消灾延寿的功德,这确实是药师法门的特色,但并不仅仅是如此而已。这是受到「消灾延寿」这个别称的误导,所以笔者戮力提倡应该具称药师佛的本名「药师琉璃光」,才不会被一般世人误解。甚至有人认为要求往生净土必须再修其他的净土法门才可靠,其实药师法门已经具足总摄往生一切净土的功德。见晋译本药师经云:
   「佛告文殊:若欲生十方妙乐国土者,亦当礼敬琉璃光佛。」
    这一段「总摄十方净土文」,可说是已摄尽欲往生一切净土之法。要往生任何净土皆可以透过礼敬药师佛,得以随愿往生。
    佛经中的一句经文,甚至是一字,都具有无量深义;如妙法莲华经的经题,智者大师就讲了九十天;可见佛经一字一句,都蕴含了无量的妙义,所以勿因此句经文之言少而轻视。
    以下本文略为解释此句之意义:
   「佛」:表示此法之宣说者,是无上正等正觉、福慧究竟圆满的圣人,祂所说的话绝无妄语,这是以佛的果地境界证量来宣说药师佛的功德,是从最圆满究竟的角度所说,也可说是由佛的金口保证,欲令众生生起信心。所以此句经文隐含有释迦佛的果地功德宣说、药师佛的善巧方便誓愿的内涵。
   「告」:此处佛主动告诉文殊菩萨,表示了佛的大慈大悲,作众生不请之友,无问自说。
   「文殊」:文殊表智慧之德,此药师法会并非只有文殊在场,经中佛也曾与阿难尊者问答,所以此句对文殊宣说,表示要有大智慧如文殊者才能领会诸佛甚深所行;因为礼敬药师佛得以往生十方一切净土,不是一般少智浅知者所能全然理解信受的。
   「若欲生十方妙乐国土者」:这是佛观察五浊恶世末法众生,根器陋劣,环境险峻,容易堕落恶道,因而说此往生十方净土的方法。十方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表示任何一方的净土皆能往生。也是表示了此句经文所欲宣说的修学目标。
   「亦当礼敬琉璃光佛」:礼敬,又作敬礼。即礼拜恭敬之意。依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印度致敬之仪分为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以上是说形式上的礼敬。如《普贤行愿品》曰:『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此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礼敬又可分为身语意:身礼拜、语称名、意恭敬,以清净的身语意三业来礼敬药师佛,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内心必须先发自内心对药师佛有信心、一心皈命药师佛,才是做到真正的「礼拜恭敬」;若只是弯腰屈膝拜或五体投地拜下去,嘴上念念佛号、那只是表面功夫,并不一定就是在「礼敬」。徒具形式,心不相应,那就如古德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必须懂得礼敬的真实含意。
   「佛告文殊」表「信」;信佛金口亲宣,信文殊为证明之缘。
   「若欲生十方妙乐国土者」表「愿」;愿往生十方胜妙安乐之国土。
   「亦当礼敬琉璃光佛」表「行」;身口意至诚礼敬药师琉璃光佛。
    所以此句也具足了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资粮。
    另外经文也有提到往生其他净土,如:东方净土、西方净土、兜率净土;因为这些净土与娑婆世界有情有缘,所以经文特别提出,这都可总摄于此一句往生十方净土之经文。此句经文总说是表示:众生想要往生十方净土的话,也可以透过礼拜恭敬药师佛的来达成往生之功德;称名诵持药师经、礼拜药师佛、忆念药师佛、供养药师佛、印赠药师经、流布药师法、都是对药师佛礼敬的方式。所以十方世界任何一处净土,皆能透过礼敬药师佛而得生,当然也就包括了目前最流行的西方净土。所以只要您对药师佛有信心,对释迦佛这一段开示有信心,如法发愿修持,当能成就此等功德胜利。
    药师经也说:『彼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善巧方便;无量广大愿;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广说者,劫可速尽,彼佛行愿,善巧方便,无有尽也。』所以药师佛有无量的广大愿,释迦佛只说了最重要的十二大愿,其他还有广大无量的愿力还没有全部说完。药师佛摄持众生往生净土的愿,释迦佛没有说出,并不表示药师佛没有成就。也可以说阿弥陀佛亦有治病的愿力,只是释迦佛没有讲,因为四十八愿是本愿,其他的功德是枝愿。药师佛亦复如是,十二大愿是本愿,其他的功德是枝愿。
    这一个概念太虚大师也有提出,他说:『其于通愿中各有别愿者,即如弥陀之有四十八愿,药师之有十二大愿,乃至其余诸佛所发之八愿四愿等,皆为别愿。而诸佛菩萨所发通别之愿虽无量无边,不妨弥陀以四十八愿为本,药师以十二大大愿为本,乃至一一佛各有其根本愿,以摄其余诸愿为枝叶,故本愿又即根本愿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