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在未来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以后,将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尊称为弥勒佛。
他是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经典中又常称为阿逸多菩萨。他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释名 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1]。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rak,故译为弥勒[2]。现代学者从语言学分析起步展开联想,认为弥勒可能与在中亚流行的密特拉(Mitra)神和印度的密多罗(Mitra)神有关,有人还进一步认为他们与弥赛亚(Messiah)的音义相似[3]。 早期记载在佛教史上,弥勒的记载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结集后、第二次结集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在汉译《阿含经》中可见于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经》,和法藏部的《长阿含经》。“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4]这是各个佛教部派皆认可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具体细节上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在南传佛教《小部·经集》的“彼岸道品”(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又译为阿逸多)是佛陀的两位弟子[5]。《中阿含经》记载佛陀授记他们两位,一位成佛,一位成为转轮圣王[6]。 弥勒信仰弥勒菩萨降世的预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7],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8]。据说弥勒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9],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10]兜率内院[11]修行、说法[12]。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13],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14]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出家修道,觉悟成佛[15]。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16],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17],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18];据《大唐西域记》、《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弥勒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