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王臣第六)(2)

唐 马子云 马子云。不清楚他居住的乡里。科举时中举人,担任泾县的尉官。有一次官府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赋税捐监督运送入京城,当时他所乘载的船只在半途突然翻覆,将一万斛的米沉入江里,因而被关入牢狱之中。马子云

唐 马子云

马子云。不清楚他居住的乡里。科举时中举人,担任泾县的尉官。有一次官府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赋税捐监督运送入京城,当时他所乘载的船只在半途突然翻覆,将一万斛的米沉入江里,因而被关入牢狱之中。马子云在狱中,专心一意地念佛,如是经过五年,因为遇到特赦而出狱。后来隐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之中,持日中一食的斋戒。唐玄宗天宝十年(西元七五一年)命终于泾县。在此之前马子云曾经告诉他人说:‘我因为命运坎坷,而能专精地严持佛法,如今西方的行业已经完成,将要往生极乐世界了!’第二天,自己沐浴,穿著新的衣服,端身正坐恭敬合掌,不久之后突然异香满室,马子云说:‘佛来了!’说完即安然往生。(纪闻)

唐 韦文晋

韦文晋。不清楚他的出身。在唐朝做官,官位做到“观察使”(负责审察所属部下行为之官员)。建立念佛道场,专志于净土的行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正在持念佛名的时候,跏趺正坐而往生,当时有异香充满整个室内。(佛祖统纪)

石晋 张抗、翁儿

张抗。不清楚他的出身。石晋的朝代(西元九三六~九四六年),为“翰林学士”。曾经课诵大悲咒十万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卧病在床,此时张抗只是一心持念佛号。不久之后,忽然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就在厅堂屋子的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华上,翁儿则在莲华池的金沙地上,礼拜嬉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念佛的声音才停止而往生。而所谓的翁儿,是张抗的孙子,当时已经先往生了。(佛祖统纪)

宋 文彦博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山西汾阳县)介休人。出任经过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皇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官职做到了“太师”(官名,三公中最高的官),曾经兼任翻译经典的润文使,受封为“潞国公”。文彦博一向归依信奉佛法,晚年时更加努力地修行向道,专念阿弥陀佛,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稍微的懈怠。曾经发愿说:‘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文彦博居住在京城,和净严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当时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年九十二岁时往生。(东都事略。佛祖统纪。佛法金汤)

宋 杨杰、王仲回

杨杰。字次公,江苏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官职“太常”(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最初时喜好禅宗,追随天衣义怀禅师学法,参究庞蕴居士的机锋话语。有一天奉命祭祀于泰山,看到日出如圆盘般涌出时,忽然大悟。北宋神宗熙宁十年(西元一○七七年),因为母丧而去职归乡,平日闲居的时候则阅读藏经,因此而归心净土。曾绘画丈六的阿弥陀佛像,随身携带以观想忆念。杨杰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归向极乐净土。他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极乐净土的寿命则无量无边。娑婆世界具足了种种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则只有安乐无有众苦。在娑婆世界是随著业缘轮转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极乐国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是愿意度化众生,则能够任意自在,不为种种的业缘所束缚。其清净污秽、寿命数量、苦乐生死,有如是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愚昧不知,难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阿弥陀佛,是在极乐净土摄受众生的教主。释迦如来,是在娑婆世界指引往生净土的导师。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的圣人。是以释迦如来一代的教典,处处仔细地叮咛,苦劝众生往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著广度众生的大愿船,航行于生死轮回之海,不执著此岸,不滞留于彼岸,不停止于海的中央,只以济度众生为佛事。因此《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

又《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的无常院,令生病的人面向西方,作往生净土的忆想。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于法界的念佛众生,慈悲摄受而不舍弃。圣人与凡夫是一体不二,因此众生的机缘与佛陀的慈悲能够相应。诸佛心内的众生,尘尘都是极乐;众生心中的净土,念念皆是弥陀。

我以这些种种的因缘来观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够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颠倒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远离种种染污的缘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执著我所有的之缘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嗔恨愤怒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退转的缘故。不执著造善也不造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念纯一的缘故。诸恶已作而业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中实在是惭愧恐惧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行众善的人,若是没有诚恳的信心,没有回向发愿心的人,则不能够往生净土!

唉!阿弥陀佛实在是很容易持念,极乐净土的确是很容易往生,而众生不能够持念,不能够往生,佛陀又能够奈众生何?造恶业就会入于痛苦的恶道,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极乐的世界,这二者都是佛陀所说的,但是世间的人会担忧堕入地狱,而却怀疑自己能够往生净土,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吗?’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官至两浙“提点刑狱”时往生。临终时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在此之前有一位参军叫王仲回,与杨杰是同一故乡的人,曾经追随杨杰受持念佛法门,他问到:‘念佛如何能够不间断。’杨杰回答说:‘一信之后,更不再疑惑,即是心不间断。’王仲回听了之后踊跃欢喜。第二年,杨杰驻守在丹阳一带,有一天晚上,梦见王仲回跟他说:‘过去承蒙您以净土法门来导引我,我今天已经往生了,特别前来致谢。’然后一再地礼拜而出。

杨杰后来收到王仲回儿子寄来的讣文,说王仲回事先预知往生的日期,到处去告别亲友,然后安然往生。杨杰往生之后,当时荆王的夫人,梦见云游西方净土,见到一个人坐在莲华之上,其衣服随风飘扬,并以宝冠璎珞庄严其身。于是问他是何人,回答说是杨杰。(东都事略。乐邦文类)

宋 王古、葛繁

王古。字敏仲,东都(河南洛阳)人,文正公王旦的曾孙。其祖先七代持不杀生戒,而王古更是发心,放生一百万个生命。他曾经前往江西,与晦堂、杨岐等诸大禅师,参究禅宗之事。后来作《直指净土决疑集》,宏扬西方净土之教。平日起居的时候,念珠从不离手。行住坐卧之间,都修习净土世界的观想,从来不曾间断。又曾著《净土宝珠集》序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