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策大师《净土警语》(6)

旅三字说 妙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故先佛世尊方便劝谕。引之令出。以此宅中众苦充满。难可安居也。蕅益大师净信集云。自寂光真性。翳于五住尘劳。而一切含识鲜有恒居。虽四禅四空及

旅三字说

妙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故先佛世尊方便劝谕。引之令出。以此宅中众苦充满。难可安居也。蕅益大师净信集云。自寂光真性。翳于五住尘劳。而一切含识鲜有恒居。虽四禅四空及方便土。亦属旅泊。旅之时义大矣哉。夫旅者。以行旅之人。次于旅舍之谓也。旅必有伴。亦必有处。亦必有其本业。今旷观三界之中。同一旅也。而人异其业。业本既异。而处与伴亦殊焉。慨自有识以来。经尘沙劫波。积骨逾于富罗。饮乳过于溟渤。于中竛竮之状。飘泊之苦。有不可胜言者时。而与狱种为伴也。则恶逆为其本。

有间无间是其旅处时。而与鬼趣为伴也。则悭贪为其本。旷野山泽是其旅处时。而与畜类为伴也。则愚痴为其本。水陆空界是其旅处时。而与修罗为伴也。则瞋慢为其本。须弥大海是其旅处时。而与人道为伴也。则纲常为其本。四洲诸国是其旅处时。而与欲天为伴也。则戒善为本。地居空居是其旅处时。而与色无色界为伴也。则禅定为其本。四禅四空是其旅处。方其旅也。随处而着。不知其旅也。嗟乎故乡之梦。尚自朦胧。客次之居。岂为究竟。是非托赡养以横超。悟寂光而上彻。又孰能外乎旅义也哉。天都汪润生居士。法名性净。别字旅三。去家游学。有年矣。晚居琴川。有令嗣。长于才。夙柄家政。故居士得不为家累。虽厚栋华轩。可以逸老。以居士视之。萧然若寄也。居士恒长斋事佛。以淡泊无欲为养。以操修问道为兢兢。康熙乙卯岁。仲秋之朔。乃其七十揆辰。诸亲友故旧。争为文以祝之。诗以颂之。居士谢而弗视。视亦不审。曰。徒周章乎耳目耳。与其谀言之来。以沽吾名。

孰若法言之及以裨吾心。爰以旅三之字。而请说于予。予思。居士既旅乎三界。是得其旅之大者也。岂天都琴邑云乎哉。然吾窃观夫居士之邦人族士。类多操奇。赢走四方。其于旅也。惟获其利。未尽其义也。今居士旅于斯。设有人焉。告之以猗生煑海之谋。进之以郭氏治山之策。吾知居士必掩耳而去之矣。独兹七旬介寿之期。乃能却朋樽而不顾。置牲鼎而不御。访予于枯澹寂寞之濵。咨予以异世乖俗之旨。可谓真湻未散。大朴犹存。其几于道者乎。曰。犹未也。夫既曰旅三。则一切法趣旅。更无有法过于旅者。所谓随处而着。不知其处理性旅也。了此三界。同为逆旅。本业处伴。各各差殊。名字旅也。知其非家。不住不着。于粗敝境。不生贪恋。观行旅也。客尘烦恼。方便折伏。悠悠旅梦。彷佛欲醒。相似旅也。不离法界。随寄尘寰。哀此旅人。尽力津济。分证旅也。是朽故宅。属于一人。

我常在此说法教化。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究竟旅也。苟不达此义。则于邮亭传舍。误认家乡。诸所谋求。无非火宅中事。又或畏此旅途。多诸苦难。归心孔亟。去不还来。将使六宇同昏四生。奚赖若此者。皆无当于旅义也。然则居士之在今日。惟当以赡养为归宿之地。毋终为堪忍之旅客。若夫华开见佛。获证真常。又当睠此娑婆。再来侨寓。将护众伴。诱掖羣迷。更于异域殊方。分身应迹。往来三界。终不疲厌。斯为究竟旅人。庶不虗居士立字之意矣。

观佛毫相法

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欲生西方者。当观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又云。身相众多。不可徧观。须从一相好入。谓专观白毫一相。待观成熟。余相自然显现。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棱。中则虗通彷佛。如瑠璃筒。在两眉中间。表中道也。右旋宛转。白如珂雪。莹净明彻。显暎金躯。依此想时。令心坚住。心若昏散。制令明静。葢明则不昏。静则不散。当知明静是止观之效。定慧之体。亦即心之本体。止观是工夫。定慧是因行。明静是功效。明静之极。顿合本体。若至果上。即成福智二种庄严也。今身心寂定。止也。观佛毫相。观也。毫相历然。明也。坚住不动。静也。所谓托彼身相。熏我心性。观智若成。自然显现。正此义耳。然欲修此观。

须了万法唯心。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故知弥陀毫相。自是我心本具。定中所现。亦是我心造出。是心作毫相。是心是毫相。不从他得。不向外来。如是了达。方名如法修观也。总之。能观观智为一心三观。所观毫相是一境三谛。何以故。定中毫相。虽现在前。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此因缘所生之法。法尔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四性皆空。故无实性。而此想念所生毫相。非惟性空。相亦巨得。如镜像水月。故无实相也。

性相无实。故即空即真。随念能见。故即假即俗。即假即俗。故非真空。即空即真。故非俗假。此则作是一念。遮照同时。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为三一圆融不可思议中道观境也。全谛发观。观还照谛。境观不二。唯是一心。故古德颂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此颂影略。须略释其意。言境为妙假。则空与中。在其中矣。不具空中。焉称妙假。言观为空。即妙空也。而中与假。在其中矣。言境观双亡。则双照在其中矣。双亡即非空非假。双照是即空即假。二边不着。亦复不离。故即是中道。

而下二句即言亡照同时。一心融绝也。葢境虽具三。既属所观之境。但称妙假。观虽具三。既属能观之观。但名妙空。境观虽各具三。既用双亡双照之妙观。冥合双非双即之妙境。但是妙中。由是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非同。三三非异。不可以意识思量。不可以名言分别。故曰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也。境观圆融妙理。以四语总摄无遗透。

此妙伽陀。胜读台宗书数百卷。然非明了一心淹贯台教者。恐未易透也。经云。但闻白毫名字。灭无量罪。何况如法系念释迦如来金口垂示。天台智者劝令专修。近代唯幽溪大师。常修此观。今净业行人。苟能一心持名。往生可保。兼修妙观。则托品必高。利根上士。胡不勉而行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