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愿望,但常人的愿望非常局限,想到的无非是个别人、个别事。而普贤菩萨的愿力是以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为所缘对象,不断强化这种愿望,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当心停留于眼前的人和事,是狭隘而有限的。唯有以无限的时空为所缘,才能进入心的无限层面。 同时,《普贤行愿品》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最快时间内积累成佛资粮。用现代的话来说,《普贤行愿品》是积资净障的第一生产力。所以,藏传佛教也特别提倡《普贤行愿品》,将之作为一切法门的重要前行。事实上,《普贤行愿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前行,其本身也是殊胜的正行。因为这一法门是建立在华严见地的基础上,至顿至圆,我称之为“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依普贤大愿进行观修,就是对佛菩萨心行的模拟。使我们在模拟和比照中向佛菩萨逐渐靠拢,逐渐接近。 七支供的内容,主要是将《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归纳为七支。支为肢体,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菩提心修法比做主干,七支供就是作为支撑的重点。在《入菩萨行论》中,“积资净障”这部分内容也是通过七支供的修行来完成。 修习菩提心,就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视如己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把一切众生装到心里。我们问问自己:内心到底能装几个人?如果只是装着自己,或者只是装着个别人,那是绝对无法和菩提心相应的。这就必须打开心量,这种打开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要把自我的界限完全撤除,像虚空容纳万物那样,容纳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排斥的,是我们不愿利益的,就说明这种慈悲尚未圆满。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七支供的修行。相关内容,我在《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解说,可以作为参考。 1.礼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们礼佛,通常会选择一位佛菩萨来礼拜,或礼拜释迦佛,或礼拜阿弥陀佛,或礼拜观音菩萨。在《普贤行愿品》中,却不以一佛二佛为礼敬对象,而是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所缘,一一礼拜,无有遗余。更重要的是,以清净身语意三业而行礼拜。这就需要忆念佛菩萨功德,激发见贤思齐的至诚之心,从而远离散乱和妄想。从心里想着拜佛,到合掌、礼拜、起身,整个过程始终保持明晰的观想,全身心投入对佛菩萨的礼敬之中。当我们以这种所缘和方法礼佛时,每一拜,都是向一切诸佛奉献的无上敬意,奉献的清净供养。 其次是身礼。偈颂为: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身体是有限的,礼拜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完成无限的礼敬?这就必须借助观想完成。所谓观想,就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助缘。因为心是无限的,想象也是无限的,一旦开发内心无限的层面,才能使建立在这一心行之上的有限行为转变为无限。在观想时,一方面可以参考《普贤行愿品》长行的内容,一方面还要祈求普贤菩萨的加持,通过对普贤愿力的信解来完成观修。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首先观想每一微尘中皆有无量诸佛,每位佛陀身边还有菩萨海会围绕。其次,观想法界有无尽微尘,所以,宇宙的任何一个空间都有诸佛菩萨存在,重重无尽,数不胜数。 第四为语礼。偈颂为: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接着,通过观想完成语言的赞颂。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无限的我,每个我都在齐声赞叹十方诸佛的功德。我们还可以把自己观想为宇宙播音员,当我们礼赞佛陀时,整个天地都能接收到这些音声,整个宇宙都在回荡着这些赞颂。我们还可将听到的一切声响都观想为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观想为赞叹三宝无尽功德的音声,使身心融入其中,礼佛不尽,赞佛不绝。 2.供养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