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修行(4)

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愿望,但常人的愿望非常局限,想到的无非是个别人、个别事。而普贤菩萨的愿力是以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为所缘对象,不断强化这种愿望,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当心停留于眼前的人和事,是狭隘

   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愿望,但常人的愿望非常局限,想到的无非是个别人、个别事。而普贤菩萨的愿力是以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为所缘对象,不断强化这种愿望,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当心停留于眼前的人和事,是狭隘而有限的。唯有以无限的时空为所缘,才能进入心的无限层面。
   同时,《普贤行愿品》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最快时间内积累成佛资粮。用现代的话来说,《普贤行愿品》是积资净障的第一生产力。所以,藏传佛教也特别提倡《普贤行愿品》,将之作为一切法门的重要前行。事实上,《普贤行愿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前行,其本身也是殊胜的正行。因为这一法门是建立在华严见地的基础上,至顿至圆,我称之为“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依普贤大愿进行观修,就是对佛菩萨心行的模拟。使我们在模拟和比照中向佛菩萨逐渐靠拢,逐渐接近。
   七支供的内容,主要是将《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归纳为七支。支为肢体,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菩提心修法比做主干,七支供就是作为支撑的重点。在《入菩萨行论》中,“积资净障”这部分内容也是通过七支供的修行来完成。
   修习菩提心,就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视如己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把一切众生装到心里。我们问问自己:内心到底能装几个人?如果只是装着自己,或者只是装着个别人,那是绝对无法和菩提心相应的。这就必须打开心量,这种打开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要把自我的界限完全撤除,像虚空容纳万物那样,容纳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排斥的,是我们不愿利益的,就说明这种慈悲尚未圆满。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七支供的修行。相关内容,我在《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解说,可以作为参考。

   1.礼敬支
   礼敬,即礼拜恭敬。佛法是从恭敬中得,如果对三宝缺乏敬意,法就不可能在我们身上产生作用。修习礼敬的方式很多,如拜佛、供灯、燃香、献花等。那么,应该以什么方法礼佛,才能迅速与诸佛相应,成就无量福德呢?
   现代人非常讲究效率,其实修行也不例外。或许有人会问:佛教不是强调不著相吗?要知道,不著相不等于不讲效率。正确的修行态度,是既讲效率,又不著于讲效率的相。如果以为不讲效率就是不执著,稀里糊涂就是不执著,不但成就无望,甚至可能会堕落恶道。因为轮回路险,不进则退。如果不抓紧现有的暇满人身修行,谁也无法保证未来去向何方,何时还有机会继续修行。所以,学佛同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方法到位,才能事半功倍,生生增上。
   礼敬支共四个偈颂,第一颂为三门总礼。三门,即身口意三业,对礼敬作总的阐述。偈颂为: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我们礼佛,通常会选择一位佛菩萨来礼拜,或礼拜释迦佛,或礼拜阿弥陀佛,或礼拜观音菩萨。在《普贤行愿品》中,却不以一佛二佛为礼敬对象,而是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所缘,一一礼拜,无有遗余。更重要的是,以清净身语意三业而行礼拜。这就需要忆念佛菩萨功德,激发见贤思齐的至诚之心,从而远离散乱和妄想。从心里想着拜佛,到合掌、礼拜、起身,整个过程始终保持明晰的观想,全身心投入对佛菩萨的礼敬之中。当我们以这种所缘和方法礼佛时,每一拜,都是向一切诸佛奉献的无上敬意,奉献的清净供养。

  其次是身礼。偈颂为: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身体是有限的,礼拜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完成无限的礼敬?这就必须借助观想完成。所谓观想,就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助缘。因为心是无限的,想象也是无限的,一旦开发内心无限的层面,才能使建立在这一心行之上的有限行为转变为无限。在观想时,一方面可以参考《普贤行愿品》长行的内容,一方面还要祈求普贤菩萨的加持,通过对普贤愿力的信解来完成观修。
   首先观想自己化现无量无边的身体,观想宇宙中有多如微尘的诸佛菩萨,然后每位佛菩萨前都有一个我在礼拜。佛菩萨的存在是无限的,我的存在也是无限的。再进一步,观想每个我又在同时礼拜尽虚空、遍法界的无量诸佛。当我们这样观想时,每一拜都能成就无量功德,使我们迅速培福,广积资粮。否则,以凡夫有限的修行,永远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无限功德。因为无限必须以无限而非有限为因。再多的有限加在一起,都是有限的,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有限而已。唯有在无限的心行层面,才能圆满无量福德。
   第三为意礼。偈颂为: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首先观想每一微尘中皆有无量诸佛,每位佛陀身边还有菩萨海会围绕。其次,观想法界有无尽微尘,所以,宇宙的任何一个空间都有诸佛菩萨存在,重重无尽,数不胜数。
   生命存在的当下就是无限。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空性,没有任何界限,也没有自他之别,一切分别都是人为的设定。比如这是中国,那是外国;这是敌人,那是朋友;这是喜欢,那是讨厌。所有这些概念都来自众生的执著,是由执著形成的分别和对立。由此,又会导致各种冲突,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一旦将这些错误设定撤除,生命当下就是无限的,和一切众生不分彼此,和诸佛菩萨心心相印。
   所以说,当我们观想无限时,并不是另外开拓一个无限,只是通过观想,将妄心建立的有限设定撤除,使心回复本然的状态,回复本具的无限内涵。

   第四为语礼。偈颂为: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接着,通过观想完成语言的赞颂。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无限的我,每个我都在齐声赞叹十方诸佛的功德。我们还可以把自己观想为宇宙播音员,当我们礼赞佛陀时,整个天地都能接收到这些音声,整个宇宙都在回荡着这些赞颂。我们还可将听到的一切声响都观想为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观想为赞叹三宝无尽功德的音声,使身心融入其中,礼佛不尽,赞佛不绝。

   2.供养支
   供养代表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虽然恭敬主要发自内心,但也需要通过相应的行为来体现。供养,就是强化恭敬心的重要方式,应以上妙物品而行供养。其中,包括有上供养和无上供养两种。所谓有上,即有限之意,尚未达到极致。所谓无上,即无与伦比,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超乎其上。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