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十卷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是唯识宗核心典藉。 一、作者 《成唯识论》是《唯识三十论》的集注。《三十论》世亲菩萨撰。世亲是无著的胞弟,唯识学的集大成者,原在有部出家,不久便通达犍陀罗一带流行的有部教义,旋即研究经部,当时正统的有部思想在西北印的迦湿弥罗,由世友等领导的结集的《大毗婆沙论》保存那里,严禁外传,世亲为探讨婆沙义,设法混进迦湿弥罗,研习多年后,回到犍陀罗,汲取经部思想,写出不朽的著作--《俱舍论》。 世亲遍通小乘教义,却不信大乘,甚至否定大乘是佛说,这时无著在中印度弘扬唯识教理,得知世亲识解超群,聪明过人,只是对大乘佛教缺乏认识,存有偏见,深恐其造论诽谤大乘,致招恶报,乃假托有病,去信招之,世亲来了,无著又派门人去迎候,夜住伽河畔的伽蓝,让弟子在世亲的隔壁房间高声读诵《华严经。十地品》,世亲毕竟是个大根机的人,一闻经语便觉大乘法的甚深微妙,懊悔过去对大乘的攻击,以为诽谤罪发源于舌,要割断舌头,忏除谤法之罪。无著对他说:汝以舌谤法,岂断舌而罪消除,但应赞释大乘,补过自新,若徒杜口绝言,其利安在?世亲听了兄长的劝告,从此极力弘扬大乘,为无著创立的唯识理论发扬光大。 世亲一生著述丰富,传有于部论主的称号,即先造小乘论五百部,后撰大乘论五百部。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汉译论典看:有小乘有部、大乘唯识、法华、涅槃,他方净土等各种论著。就唯识方面:汉传的有《十地经论》、《摄大乘论译》、《辨中边论》、《大乘成业论》、《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其中《唯识三十论》是世亲最后的作品,它总结整理了前期各种经论中的唯识思想,是代表着世亲在唯识学上的最高成就。 很可惜的是世亲写完《三十论》颂文后,未及造译,便谢世了。世亲生卒年代约在公元五世纪,此后一直到七世纪的二百年中,在印度学术界出现一般研习唯识的热潮,他们以《三十论》作为研究中心,参照弥勒、无著的各种论著,各抒己见,写出了印度唯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一页。 然而,研究《三十论》究竟有哪些人呢?据向来传说,世亲入灭后,注释《三十论》的有二十八家,而闻名于教界的,古来称为十大论师:一、亲胜;二、火辨;三、德慧;四、安慧;五、难陀;六、净月;七、护法;八、胜友;九、最胜子;十、智月。此外著名的还有:德光、陈那、胜军、亲光、戒贤等。就十大论师中:亲胜、火辨与世亲同一时代,其他人都生活在世亲灭后。于中德慧是安慧的老师;与安慧同时的有护法、净月、难陀、为护法弟子是胜友、最胜子、智月。《成唯识论》是以护法注释为基础,参照安慧,难陀等说,糅台而成的。
《成唯识论》是玄奘三藏翻译的,奘公游学印度十七载,携归大量梵本,回国后,虽广译三藏典藉,然其主体在于法相唯识,而最能体现唯识思想的一书。就是《成唯识论》。翻译时间在显庆四年(六五九),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说:奘公译《成唯识论》时,原想把十大论师对《三十论》的注释,一一译出,并指定神访润文,嘉尚笔受,普光检文,窥基证义,但数日后,基师求退,奘公问之,基乃请求参糅十释:并曰: 况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况时渐人浇,命促慧舛,讨支离而颇究,揽殊旨而难悟,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而遂许,故而此论行焉,大师理遣三贤,独授庸拙。 窥基认为十大论师的注释内容分歧很大,且分布在五印度,现在如果一一都译出,恐怕后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云研习,而观点的不同,又会造成学者思想混乱,所以有必要综合十释,评判真谬,权衡得失。奘公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以护法的思想为中心,参酌调和九家之言,译成《成唯识论》,独受窥基。 三、造论目的 世亲为何撰写《三十论》?诸论师们又何故比纷纷注释弘扬呢?依《成唯识论》卷一说: 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廖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又为开示廖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复有迷廖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令于唯识理得如实解,故造斯论。 这段论文有三个层次,依窥基说包含了安慧、火辨、护法三位论师的主张,代表着十大论师的造论目的,其含义可以归纳为二: 一、是为了破我法执显唯识理:凡夫、外道于诸法相起我法执,由我执起烦恼迟障,法执起所知障,造作诸有漏业,导致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今说唯识,明依他起,是为证二空,断二障,圆成二果。 二、破大小乘学者的偏执:在佛陀灭后的印度,初五百年是以有部为首的部派佛教盛行,大乘佛教不过隐行而已,到六百年马鸣出世,大乘才露端倪,继有龙树应运而生,依《般若经》,造《中论》、《十二门论》等,破斥小乘诸法实有思想,单场一切法缘起性空。但有些人根机太差,不能冥契即有即空的中道,却偏执于空,以致堕于断见。 到佛灭后九百年无著、世亲出世,依《深密》、《瑜伽》等经论创立唯识中道教,但有些论师对于心识的看法还固守已见,如《摄论》第四说一意识者,以为诸识用别体同;或如小乘经部觉天论师等,主张心所即心,为扫除这些偏见廖执,显示心有境空的唯识中道之理,所以论主撰写本论。 四、所依经论 试凡一宗的成立,必有其依据教典,否则便是私见胸臆之谈,难以令人接受,唯识宗祖窥基大师为取信于人,显立说有所依据,在《成唯识论述记》,举出六经十一论,为本论所依,现在列如下: 六经 一、《解深密经》,前后共有四种译本:(1)、《深密解脱经》五卷,元魏菩提流支译。(2)、《佛说解节经》、一卷,陈真谛译。(3)、《相续解脱经》、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4)、《解深密经》、五卷;唐玄奘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