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止观是依止十二分教,所以修止观者必须知法知义,经中辨说了五相知法,十相知义,五相知义,四相知义,三相知义及三慧知义差别,几乎概括了一代时教义理,值得注意的是,修行止观者掌握教理已,在修习过程中还要逐渐遣除之,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义相又修空观,依十七种空除去难遣之相,如是心境俱泯,能所双亡,才能进入见道。 修行止观过程中主要的障碍有五击、五盖、五种散乱,及地上十一障。五击,一、顾恋身,二、顾变财,三、于诸圣教不得随欲,四、乐相杂住,五、于少喜足。前二障止,第三障后二俱障,五盖: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昏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昏沉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嗔恚是俱障。五散乱:一、作意散动,二、外心散动,三、内心散动,四、相散动,五、粗重散动,五种散动俱障止观生起。又十一障是障十一地。 修行止观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这一过程要先学习教理,树立正知正见,积累资量,到加行位修真如观,逐渐除遣诸法粗细相,证入见道,见道后,地上菩萨依以楔出楔的方法,遗除内相,由遣相故,除去相缚,进而断粗重缚,如炼金法,淘练其心,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十三、如来法身
依据唯识经论修证,能成就二转依果,一是断果,即涅槃;一是智果,即菩提。二果的功德总称曰法身,它标帜着佛果的殊胜。 法身又曰法性身,是如来依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所成。如本《如来成所作事品》说:若于诸地波罗密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无戏论故,无所为故,而诸众生计著戏论有所为故。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当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一切声闻独觉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计所不能及。 法身是如来通过漫长时间修习六度、真如观、断除二障已,所成就的身相,它没有生灭,远离戏论,与声闻独觉所证解脱身截然不同。 如来依止法身能显现无量化身,而解脱身不能。同《经》说:世尊,等无加行,何因缘故如来法身,为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无量化身影像,声闻独觉解脱之身无如是事?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譬如等无加行,从日月轮,水火二种颇胝迦宝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颇胝迦宝,谓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诸有情业增上力故---。如是缘于无量法界,方便般若,极善修习磨莹,集成如来法身,从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种种化身影像,而解脱身不能。 如来法身是如来功德智慧所成,能显现无量化身;声闻解脱身但断烦恼所显,所以不能。 化身依法身而起,但化身与法身又有区别,同《经》说: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 化身是有生灭,法身是没有生灭,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就是化身相,化身的作业与我们凡夫作业不同,它是无心的,如世界生起一切种类。 本经祗说到法身、化身,后来唯识论典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三身说。如《摄大乘论-彼果智分》说:彼果智殊胜去何可见?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谓诸佛众会所显清净国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亲更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教、城出家---。 三身是智果,所以三身又摄四智,三身中受用身、变化身都是依止自性身而生起,这点与本经是一样的;所不同者,经中没有提到受用身的名称。 唯识宗的核心论典《成唯识论》对三身有着更明确的说明,论中以佛果殊胜总称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即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受用身又分二种:一、自受用身:是如来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福智资量无边真实功德生起的色身,圆满清净周遍法界,湛然相续尽未来际;二、他受用身:是如来依平等智示现得净微妙功德身,属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神通,转*轮,决疑纲,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唯识论》的三身比起《摄论》则又更为详尽了。
十四、结说
综上所述,可以探知《解深密经》在唯识宗的重要地位。经中一切种子心识、诸法唯识、三性、三无性等明所观境;瑜伽止观辨能观行;净土庄严、如来法身显所提果。唯识宗的教理行果几乎尽摄其中了。今天人们研究唯识,除了学习各各时期论师们撰写的论典,更应该探究本经,认识每种理论建立的背景和本义,只有这样,学习唯识教理才不至于偏离佛陀设教的本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