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要义说(5)

一妙清净道就是三无性道理,三乘人都因为通达了这种真理而各证无余涅槃,基于这个原因,佛陀方便说唯有一乘。同《经》中《地波罗密多品》说: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有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观自在菩萨曰

   一妙清净道就是三无性道理,三乘人都因为通达了这种真理而各证无余涅槃,基于这个原因,佛陀方便说唯有一乘。同《经》中《地波罗密多品》说: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有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姓。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逢,如是转展兴争论。

   (1)、《佛地经论》卷一、《大正藏》第二十六卷、二九二页
   (2)、《摄大乘论-彼果智分》卷三、《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一五一页
   (3)、《大乘法苑义林章-佛土章》卷七、《大正藏》第四十五卷三六九中---三七四中
   (4)、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金陵刻本一 -- 三页
   (5)、圆测《解深密经疏》卷六、金陵刻本二页
   (6)、《大毗婆沙论》卷十五一《大正藏》第二十七页卷七十三上
   (7)、《摄大乘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九下
   (8)、《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九下
   (9)、《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正藏》第三十卷二八三上
   (1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五七九页回页首
   (11)、《摄大乘论-所知依分》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三五一---三六页
   (12)、《成唯识论》卷三
   (13)、《中边分别论》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四九一中
   (14)、《大乘庄严经论》卷五、《大正藏》第三十卷六一三下
   (15)、《摄大乘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一三九上
   (16)、《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十
   (17)、《成唯识论》卷三
   (18)、《楞伽跋多罗宝经》卷一
   (19)、《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大正藏》第三十卷七0四下
   (20)、《成唯识论》卷,八
   (21)、《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八
   (22)、《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八
   (23)、《辨中边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四六八下
   (24)、《妙法莲华经》卷一
   (25)、《妙法莲华经》卷一
          

《解深密经》要义说(下)

   大乘讲一实相印。为对治声闻乘的自性差别实有妄执,显示真理的一味平等,遍一切一昧相,世尊依一实相之理,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施设一乘的意趣,在其他论典中也有解释,如《摄大乘论-彼果智分》说: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倾: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姓不同,得二意乐化,究意说一乘。
   这二颂:出自《大乘庄严经论》。它包含十义以说明一乘意趣 。一、为引导不定种姓声闻等趣向大乘。二、为引导不定种姓菩萨众令住大乘。三、法平等:三乘圣者虽有深浅不同,但所证法性平等。四、无我平等:三乘有情补特伽罗同不可得,在无我中平等平等。五、解脱平等,佛与罗汉同断烦恼障,同证解脱。经曰:三乘同坐解脱床。六、姓不同:众生的根姓不同,而不定种姓,大乘小乘都有一分,如果回小向大就可成佛。七、摄取平等意乐,即摄他为自,自他平等,如是自既成佛,彼亦成佛。八、法性平等意乐,所证平等法性。九、约佛的变化身说,佛说我过去身中曾做过声闻,现缘觉身,入般涅槃,现在仍然可以成佛。十、由佛乘为最究竟。因为这些理由,所以佛说一乘。此外《显扬圣教论》卷二十,也有类似的解释。
   《法华》、《涅槃》等经论依一实相建立一乘,又以能乘之人虽有三,但都必须依佛疲乏而般涅槃,所以说一乘真实,三乘方便。《深密》、《瑜伽》等经论,以为三乘所证法性虽一,而能证之人有三,三乘人种姓不同,决定了得果各异,因此说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十、五姓各别与一姓成佛

   学佛的最高目的是成佛,是否一切众生都有资格呢?这个问题在经典翻译未全的南北朝时曾经有过争议。据说在法显翻译的六卷《泥洹经》中,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不能成佛的经文,当时的大德们都以为一阐提决定不能成佛,唯有道生大师孤明独发,唱出阐提也有佛性,遭到了当时教界的反对,后来大本《涅槃经》译出后,果然说阐提也能成佛,因此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基本上已成为中国佛教传统的看法,教界的定论。没想到,奘公所学所译瑜伽唯识经论又出现五姓各别,无姓有情,定姓二乘不能成佛的说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掀起轩然的波浪。
   关于一姓成佛的观点,主要见于《大般涅槃经》。《经》中《如来性品》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因为具有佛性的关系,众生断了烦恼,才能成就佛果。同《经》又说: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众生具有佛性,只是被烦恼所覆藏,不得显现,就如贫女宝藏,烈士额珠,本自具足。《涅槃经》思想,反映了众生只有一姓,就是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五性各别,无性有情不能成佛是奘公所译瑜伽唯识经论的特色。瑜伽一系经论把一切有情分为五种姓:一、菩萨种姓,二、缘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其中无姓有情及趣寂声闻不能成佛。如本经《无自性相品》说: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姓,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惟有下劣种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
   《深密》提出了有情种姓差别,并说明趣寂声闻不能成佛,但还没有说到五姓名目,在唯识家另外一部经典,即魏译《入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说:复次,大慧!我说五种乘证法。何等为五:一者声闻乘性证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证法,三者如来乘性证法,四不定乘性证法,五者无性证法。
   这是五姓的明证,显示了有情根机不同,有五种差别。
   继承种姓思想有《瑜伽师地论》,该论在声地缘觉地菩萨地中,建立三乘行果时,都强调种姓的重要。如《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云何种姓,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姓,二习所成种姓。本性住种姓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姓;习所成种姓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