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僧伽应有的宗教情操(4)

八正道又以正见为首,因为学佛、修行、成就智慧都是以正见为指导。“佛陀”是觉者、智者,我们成佛是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最圆满的智慧和觉悟。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以慧为核心,

   八正道又以正见为首,因为学佛、修行、成就智慧都是以正见为指导。“佛陀”是觉者、智者,我们成佛是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最圆满的智慧和觉悟。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以慧为核心,持戒、修定是为了由戒生定再由定发慧,目的也是成就智慧,有了智慧的观照之后,才能成就出世间的解脱道。菩萨道的六度法门,同样以慧为首--五度入门,般若为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与世间共有的,只有在般若的引导下,这五度才能转化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心经》告诉我们:“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诘经》里面也讲:“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般若能生诸佛,而众生又是佛的弟子,由此可见正见的重要性。

   那么,正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闻思而来,从闻思经教中竖立正见,然后才能引发般若智慧,这是修学佛法的坦途!不管哪个宗派的修行,都不能离开这个规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离开了正见这个核心,即便有八万四千法门也无法成就佛果。

   在我们这个时代,正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目前邪教非常盛行,正如佛陀曾授记的那样: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由于宗教信仰的自由,谁都可以创立教派,谁都可以当教主,就象注册公司那么简单,因此,各种邪教应运而生,把握正见就是拥有了辨明道路的指南针,能使我们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不至迷失方向。

   更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那些相似佛教,因为他们打着佛法的旗号混淆是非。象台湾的清海无创立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清海无原籍越南,在台湾出家,后又学了锡克教,到处为信徒印心,号称“即刻开悟”,很能吸引人,在海外有几百万信徒。她的魔网摄受力很强,一旦误撞进去,没有相当的功力很难脱离。很多学佛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家众,念佛参禅很多年,最后跟着清海无跑了,觉得她的法门才是最究竟的,原因何在?无非是缺乏正见。

   近来在社会流行的*轮功也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李洪志在《转*轮》中口口宣称是佛法,是最高层次的佛法。打开《转*轮》一书,佛教的术语概念随处可见,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全是胡说八道,没有一个概念的解释符合佛教的原义。李洪志除了歪曲佛教,还极尽能事的贬低佛教。对于没有具备一定佛教知识,佛法正见的人,很容易被误导。

   又如台湾流行的“现代禅”,倡导者李元松曾依止印顺导师等高僧大德学过佛教,“现代禅”的意思是顺应时代的“禅”,禅虽然没有古代与现代之分,但这么提一提也无妨,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要嘛。

   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是他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佛教将众生称之为有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情和欲对于凡夫而言是合理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但从修道的角度上看,情和欲就是很大的障碍。儒家宣称“万恶淫为首”,将淫与恶等同起来,那凡人岂不都成了恶人?而佛陀告诉我们:淫欲是障道法,并没有说淫欲是罪恶的,将这个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剖析:性欲从人本位来说有合理性,但若要寻求解脱,性欲就会构成危害,需要节制乃至彻底地断除。因为在我们的一切执著中,性欲的力量最为强大,所构成的伤害也最为严重,它使得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这就是佛陀要指出它过患的原因所在。在欲望方面,佛教提倡的是少欲,并不是禁欲;而在感情方面,则主张用戒定慧去升华它、改善它,所以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将“以情为本”的人生转变为“以智为本”的人生。

   凡人都是情本的人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情绪里,学佛修行就是要改变这种以自我情绪为中心的状态,拥有平常心。平常心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法:看你能否把握并超越自己的情绪。一旦陷入情绪之中,就远离了平常心;如果能够从情绪中摆脱出来,不带任何情绪地认识世界,就是平常心。

   其次,他说佛陀制定的戒律不适合当今社会,觉得那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情,学佛修行根本就不需要守戒,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当下就是禅,当下就是解脱,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佛陀明确指出:修行要“以戒为师”,学戒就是学佛行,离开了戒律也就离开了行为的准则,离开了修行的规范。

   面对众多似是而非的伪佛法,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就难以明辨是非。

   而继承传统,同样需要有正见的指导。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既有方便说,也有真实说,如果没有智慧,以为凡佛说都是真实了义的,这么一来,经教本身就会自相矛盾,只有具足正见才能知道哪些是方便说,哪些是权说,哪些是究竟说。

   同时,在佛法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各种误区,比如闻思修的关系,有人偏向于闻思,尤其是学经教的人;有人偏向于修,就象那些修禅的人。结果学经教的人觉得修禅的只知盲修瞎炼;而那些修禅的人又觉得学经教的如“入海数沙徒自困”。只有将闻思修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修学佛法的次第为上、中、下三士道及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汉传佛教是大乘,很多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般若经》等,对声闻乘都有所批判,但我们要清楚,这种批判主要针对“趣寂声闻”而言,就是那些不肯发心,不肯行菩萨道的声闻,并不是说整个声闻乘就毫无可取之处。我们学习大乘经典,就自恃是大乘,但真正的大乘法门又修不起来,原因就是忽略了人天乘和声闻乘的基础训练,这是我们在修行中不能相应的问题所在。

   很多人学唯识,唯识修行关键是唯识观,但又有几个人能把唯识观修起来?所以今天的唯识几乎抽象为纯粹的哲理。尤其是《成唯识论》所构建的唯识,比量色彩特别浓,随便什么问题,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对心分,有一分、二分、三分、四分,对种子呢,则有本有、有新熏……每个细节都来自于论师们周密的推理,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辩,今天的人学唯识,多数是将其当作理论体系来学,仅限于认识上的提高,和实际修行完全脱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止,即奢摩他的基础。

   “奢摩他心定,毗婆舍那能”,说的是,观要建立在止的基础上。关于止的修行,在《瑜伽师地论》中叙述得很详尽,如果能认真研究《瑜伽师地论》,还有《解深密经》里的“分别瑜伽品”,对我们修止会有莫大的帮助。如果我们能老老实实地修禅定,从四禅八定下手,有了定的基础之后,再接着修观,方能从修观中引发般若智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