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过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上天”的习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