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2)

一,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
一,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阳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巍、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