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慧学

常学三总义 三总义是指,修心不违背戒律,不违越世间常理,不偏执党类。 (一)修心不违背戒律。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是大乘行者,一切都能以菩提心来摄持,就可以不用遵守戒律的要求。戒律是获得一
常学三总义

三总义是指,修心不违背戒律,不违越世间常理,不偏执党类。

  (一)修心不违背戒律。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是大乘行者,一切都能以菩提心来摄持,就可以不用遵守戒律的要求。戒律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如果不遵守戒律,要想达到解脱的彼岸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当具足修心的意乐,从别解脱戒、菩萨戒到金刚乘三昧耶戒,凡是已受的戒都要守护不犯,犹如保护眼睛那样守护戒律。

  (二)不违越世间常理。世间常理认为不可触犯的,我们也应当遵守。即使在佛法看来不如理的,我们只要内心坚持原则,自己认识到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表现出来而扰乱众生。不要为了显示自己在修心,而去违反世间的一些常理,违背世间的一些习俗。比如世人崇拜鬼神,尽管这是不究竟的,你也不要认为:“凡夫怕神鬼为祟,但我就不一样!我作为修心的菩萨,即使有魔害也能对治。”从而显示出一些狂妄行径。你这就是显异惑众了。像这样的行为应当断除。真正断除我爱执,应当是时刻为众生考虑,而不是到处自我炫耀。

  (三)不偏执党类。我们应当用平等心来遍修一切,对待一切众生都要一视同仁。譬如只能忍受人的恼乱而不能忍受鬼神的侵害,或者只恭敬尊长而轻视卑下,或者只慈悯亲属而嗔恚仇敌,类似的种种分别心都应该断除。要做到冤亲平等,无分别地慈悲关爱一切众生。

  心改身如故

  修行人要生起自他相换的意乐,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保持常态,自己有什么功德应深藏不露。也就是说外面的虚名要小,修持要精进,自己虽然已经获得了成就,仍然不被他人所觉察到。不要修行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白喜,到处吹嘘,惟恐天下不知,若是如此,肯定是我爱执露头了。

  修行中的保密工作相当重要,你的修行越隐秘,成就也越高。许多大成就者都是如此,一生中默默地修行,保持一个平常的凡夫相。尽管内在的证悟犹如虚空般深广难测,但外表上你却看不出来,他显示的还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甚至连自己的家人、周围的亲友都不知道。直到他们圆寂的那一天,从种种的瑞相中,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位成就者。

  修行是要让心灵获得解脱,摆脱爱恨名利的枷锁,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既然我们是生活在世俗之中,就应当随顺众生,而不必搞得那么惊世骇俗,非得显示与众不同。这样才能被世人所接受,给我们的修行创造一个和谐空间,并且能更方便地利乐度化众生。譬如现在时代进步了,你也没必要放弃电灯不用,非得像过去那样点油灯,认为这样才像一个修行人。那些到国外去传法的上师们,他们也不一定非得喝酥油茶,不一定非得要住茅棚,要是有咖啡他也照样喝,别人给他安排酒店他也照样住!我们要对治的是内心烦恼,而不是外境的事物,所以要学会圆融,我们的形体要随顺世间。

  勿说支节缺

  支节缺有三个方面,就是身缺、语缺、意缺。身缺者如盲人、跛脚等等,在身体方面有残疾;语缺者如哑巴或口吃等等,在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意缺者如痴呆、弱智或精神失常等等,在精神方面有问题。对于他人的这些残缺,我们不应当故意宣扬,揭人短处,让他们感到难堪,而是更加悲悯同情和施予关怀。众生都是往昔的父母,父母沦落到如此地步,我们施以关怀尚且不及,又怎么能讥嫌他们呢?

  勿思他人事

  对于一切众生,特别是修道的法友,依止的师长,如果发现他有什么过失,要了知这是自己内心不清净的显现,而不是他人真的有这些过失。作为修行人,应当努力遮止这种寻伺心,要像阿底峡尊者那样,对他人的过失熟视无睹,对自己的过失则明察秋毫。

  我们要有一种绝对彻底的圣贤观念,视一切众生为佛菩萨的化现。这样就不会产生诽谤的过失,不至于产生不净的念头。事实上也是如此,诸佛菩萨都是以无常、不净、疾病来警觉我们,激励我们厌离轮回,激励我们生起菩提心。就像菩萨只要众生需要,他就可以化现为各种形态,乃至于无生命的桥梁、药物等等。因此,我们怎么敢肯定对方就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呢?如果是的话,那就麻烦了。经中说:若有人诽谤一个菩萨,其罪业等同于杀尽三千世界的众生,将百劫得不到解脱。

  我们应当视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样就能时时处处与佛同在,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佛的慈悲光明之中。修到这样一种境界,你的自私,你的我执,已经被佛的慈悲光明给融化了。而我们平时没掌握这个窍诀,觉得佛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佛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只是因为业障的遮挡,使我们看不到而已。就如同觉得今天没有太阳一样,其实太阳只是被乌云给挡住了。同样的道理,佛的法身是无处不在,不生不减的,以各种形态而应缘显其自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在于对方是不是真佛,只要我们把他视为佛,通过这个媒介就能获得佛的加持。

  先治重烦恼

  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应当先观察什么烦恼最重,然后集中全力,运用对应的法门来对治和调伏。比如贪心重的时候,修不净观对治;嗔心重的时候,修慈悲观对治;愚痴重的时候,修十二因缘等法对治。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修心也同样如此。要针对目前最主要的烦恼,集中一切力量先对治它。打败了这个最大的烦恼,你就能体验到降伏烦恼的快乐,以及消除烦恼后的清凉。同时也有了经验和自信,再来对治其余的烦恼就容易多了。

  不求于果报

  这里的果报是指世间的名闻利养等等。如果我们修心的动机,是为了获得世间的—些名闻利养,或后世的人天福报,乃至于求取个人的独自解脱,这都是和菩提心背道而驰的,我们应当避免这些自利心。

  我们修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其成佛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并不是为自己。即使是修净土发愿往生西方,也是为饶益—切众生而愿往生。闻佛说法后,仍然生于他方救护一切众生。如果没有这种大愿力,最高也不过证得辟支佛。所以我们不要忘失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以菩提心为唯一的希求。

  虽然我们修菩提心,发愿为一切众生而修法,但首先利益到的还是自己。我们会比别人跑得快,自己先成佛了。所以,尽管不为自身求取任何果报,果报却会不求自至。相反,越是在意自身的利益,就越是得不到回报。

  莫啖杂毒食

  我们吃可口的食物是为了身体健康,如果在食物中混杂了毒药,其味虽美,吃下去却是会致命的。同理,我们修法的目的在于解脱成佛,自利利他。像这样发心清净而修,就是不掺杂毒食的美食。如果我们修法的动机不纯,为了获取世间名利或打击仇敌,这就如同在美食中掺入毒药一样,扼杀了我们解脱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遮止一切不正确的发心最为根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