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印」;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阳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阳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