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对因缘的看法(3)

达摩淡淡一笑,摇头:“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认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为盛名远播,既怀炫耀之心,又缺乏见道之诚,那里受得了这番奚落?当下摆出圣明天子的威势,退朝而去。这一去,从此失去了达摩印心的因缘

达摩淡淡一笑,摇头:“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认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为盛名远播,既怀炫耀之心,又缺乏见道之诚,那里受得了这番奚落?当下摆出圣明天子的威势,退朝而去。这一去,从此失去了达摩印心的因缘,失去了中国佛教蜕化的契机;后来虽然悔悟改过再度迎请,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由于梁武帝我执太重,名心炽烈,先着了功德相,又偏离了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恶’的第一义谛,前因既不善,现缘亦不佳,自难免有话不投机的后果了。

《华严经》上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有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我现在再举六祖慧能的一椿因缘给大家参考:

“你从那里来,来寻求什么?”

“弟子远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听了这回答,不觉心中一凛,为测试此子夙缘,更不假辞色:“你不过是小小一个岭南蛮子,如何敢企求诸佛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谈:“人有东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想想,吩咐说:“很好,你就留下来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从此一连八个月,慧能天天拿着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着石碓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闻不问,不传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语,绝无一丝怨咎──一直到后来五祖连夜将衣钵都传与六祖之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岭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好传法给你。

由此可知: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就会有欠缺、遗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承受。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灿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开花结果。唐代有名的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潮州地处偏远,人文未开,没有谈心论道的对象,听说大颠禅师在当地弘化,立刻整装前去参访,恰巧禅师在打坐。韩愈站在旁边鹄候良久,禅师还是不出定,韩愈久候多时,心生厌烦,正要举步离去,守护在禅师身旁的侍者忽然开腔:‘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一声如春雷震耳,铿锵有力,韩愈因为适时适机,终于在侍者处得到得度的缘分。

几年前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女生,兴致冲冲地飞越半个地球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她在美国过了两年以后,深深感到生活空虚、精神彷徨,觉得人生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就又千里迢迢的从美国回到台湾,从台北坐了二小时车程到新竹出家了。这件事被大众传播界一报导,立刻吸引不少人注意,有名的梁实秋教授曾经慨叹说:“当初如果要出家,从台北到新竹坐车二小时就到了,何必辛辛苦苦跑到美国,花那么多时间挣扎奋斗才回来新竹出家呢?”

人世间的因缘,就像这个女子出家一样,忽然邂逅,忽然离散,总有个理则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结缘结果的。这就好像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问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

“你去曹溪之前,带了什么去?”

“本性俱足。”石头笑道:“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断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么知道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见身心自在!”

这就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向无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各位要坐车到这里来,就得有司机先生开车,这是行路的因缘;各位在家扭开电视机,就有许多歌舞娱乐节目,这是视听的因缘……,靠了这么多因缘的巧妙组合,我们才能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

对于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我现在用寺庙里弥勒菩萨左右的一首对联来做个透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