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对因缘的看法(2)

二、无因有缘──这种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过去的因缘果报,都是现实上的机缘凑泊而成,是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论调。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的肯争气而成功,有的不争气没出息,就怪罪运气不好,机会

二、无因有缘──这种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过去的因缘果报,都是现实上的机缘凑泊而成,是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论调。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的肯争气而成功,有的不争气没出息,就怪罪运气不好,机会太少,而忽略了他们教育过程和心理境界的歧异;同一个老师教导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坏不同,就归咎于他们的努力和程度不够,而忽略了先天上的聪明才智不同,这就是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见。

三、有因无缘──还有些人认为因和缘是两回事,认为事出或者有因,却不见得有缘,忽略了佛法里因缘生灭的奥义,许多怀才不遇的例子就是这样──年轻时去求职,那家公司要老成的,好不容易老成了,他们却又要年轻的;今天到这家公司求职,他们要结过婚的,赶快订婚结婚再去求职,他们却要不结婚的。类似的情形常常发生,有些人就以为因和缘是两回事,有因未必有缘,有缘未必有因,而忽略了因缘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它随时在时间和空间中生生灭灭,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所说的三种因缘都是一偏之见,不是佛教正确的因缘论。在佛法里面,我们相信因缘果报是环环相衔的,是相生相成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有缘’。

四、有因有缘──在佛教里面,一切法都由因缘贯穿连结,无论大小乘、性理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法必依因缘和合而生,楞严经疏云“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譬如建造一栋房子,一定要砖瓦、木料、水泥……等很多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建筑完成;又如同我们现在要请客,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彼此的交情够不够?对方有没有困难?此时此地是否适合……必须各种因缘具足了,这场宴会才能圆满举行,因缘不具备,事情就无法成就。

有一位富翁请客,宾客来了一半,还有一半未到,厨师问要不要先上菜?富翁说等一等,结果等了半天,看看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还有很多重要的贵宾没有来。这个富翁心里很着急,忍不住焦灼万分的埋怨道:“唉!好不容易请一次客,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都来了!”

那些围桌而坐的客人一听,顿时觉得脸上讪讪的有些挂不住,心想:原来主人并不是真心邀请自己的,既然主人已经表示了不欢迎,我还赖在这里做什么?这些人越坐越不自在,就一个个悄悄地离席而去。这个富翁一看客人又走了不少,顺口就说:“唉!好容易请一次客,该走的不走,不该走的都走了!”

话一说完,那些原先还不好意思走的客人,都一个个满脸怒气的掉头而去了!

有因有缘,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坏了因缘,自己不能把握因缘,万事万物就很难圆满了。我现在把佛教对于因缘的看法分成四点来说明,和大家结个好因缘。

一.因缘与人我的关系

我们现在流行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做事就顺利,人际关系不好,麻烦就很多,‘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这个‘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因缘。

做生意,要先筹集资本、调查市场潜力、安排投资环境及条件……,种种条件规划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顺利开展,否则就会失败。这种种企划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缘’。

对于人我的因缘关系,要懂得感恩因缘,不要斩杀因缘。像梁武帝见达摩的一段史话,就是因缘不投的例子:

禅宗初祖达摩,是在梁武帝大通元年从印度航海到广州,由梁武帝派人护送迎请入京的。初见达摩,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开头即问:

“我曾经建造许多寺庙,抄写了许多佛经,供养了许僧尼,大师看我的功德如何?”

达摩一盆冷水浇下来:“无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兴,便追问:“明明功德巍巍,怎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回答说:“陛下这些功德,不过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随身显,却无实体,只是一种空相。”

“那么,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不可着功德之想。”达摩微笑开示:“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义,还存着贡高我慢的私心,亟于表现一国之君的智慧,就继续气焰万丈的问道:“天上地下,何谓至圣?”

达摩识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宽贷:“天上地下,无圣无凡!”

梁武帝声音大了:“你知道我是谁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