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生命从迷惑走向觉醒的旅程。这个旅程究竟由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对旅程经历的各个站点不明确,就可能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偏差,去道远矣。
有的人很勤奋,每天都在读书,但翻来覆去都是读一本小学课本。读上十年之后,他会达到什么水平?不要说读上十年,就是读上三十年,仍然还是小学水平。可能比一般的小学生出色些,但不会因此变成研究生的水平。另外,还有些人本身是小学水平,却拿着研究生的课本来读,怎么能读懂呢?最多也不过是自己以为的懂。
“懂”这个概念其实很有弹性。每个人的懂,都是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准在判断。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少年读书,就像透过缝隙瞥见月亮,连月亮本身都看不完整。及至中年,就像站在庭院赏月,那是透过屋顶看到的,是局部而非完整的天空。到了晚年,有了种种人生阅历之后再来读书,就像站在高台观月,一望无际,尽收眼底。
学佛也是这样。以我个人经历来说,现在讲的很多内容,比如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戒定慧三学等,刚学佛时已经大概知道了。但几十年学下来,还是绕不开这些基本概念。你会发现,确实就像古德所说的那样——“佛法无多子”。除了这些根本,还有什么呢?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无非是由这些核心演绎而来,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些核心进行诠释。
但你对这些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在各个修学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刚开始学,可能只了解到三五分,随着不断深入,可能会了解到十分,然后是二十分、五十分、六十分。而真正的透彻,则须证得圣道乃至成就佛果方可,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以,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可问题是,多数人都有自以为是的特点。当我们看到五分的时候,就以为自己懂了;看到十分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完全懂了。但这是一个什么意义上的懂?如果继续学下去,你会发现,曾经以为的懂是非常肤浅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懂。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对任何一个法义,都不要觉得自己现在的认识已经完整了,已经到位了,这样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
如果继续学下去,你会发现,曾经以为的懂是非常肤浅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懂。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智者永远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愚者永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学习,是有次第的;理解,亦是如此。学习就要不断地重复,温故而知新,每个阶段因不同的情绪、心态、感受,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相差甚远。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讲‘我懂了’,因懂的程度深浅不一,只能说大概、基本、有些懂,不能说满话。甚至有时候,只是知道,却以为懂了,以至于常常出现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的无奈之举。修学,无尽无间,体悟,无上正等正觉对任何一个法义,都不要觉得自己现在的认识已经完整了,已经到位了,这样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万里之行从脚下开始 真诚、认真、老实得少为足,是要不得的。人的感官能力有限,感受不到的占大部分,认知的路途,是非常漫长。自以为是,以偏概全,会导致很多问题。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