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师答以偈曰: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思想。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恨心理。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总之,人世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世事变幻不定。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所以有爱时不洋洋自得,恨来时亦坦然处之。时刻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憎爱自然也无法左右自己了。 后面的几句诗偈告诉人们,为人心量要大,对他人过分的言行要学会宽容对待。即使对那些曾与你结怨的冤家,你也应当以宽容之心宋对待,天长日久,那些冤家会从你的宽容中幡然省悟,对自己错误行为感到羞愧,他们会对你倍加尊敬。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就是俗世中人,这也是一种必备的基本修养。如《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两句话是对契此和尚忍辱宽容思想的最好注解。 其实,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若能够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你最终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布袋和尚在本偈中告诉人们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态度:对待知己之人,也应当讲究分寸,若过分亲密,时间一长也会由亲变疏;对于冤家对头,也不必整天咬牙切齿,适当学会以和善的态度来与他们相处,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的态度会明显改善。久而久之,就会与你和睦相处了。人只有放下世间的是非爱憎,才能不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能够在与人和平共处中悟道成佛了。 有居士问布袋和尚:“和尚有法号否?”师又答以偈曰: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传说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带化缘时,每天身上背着一个大布袋,不论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笑而纳之。奇怪的是,这个布袋好像很大,里面装再多的物品永远也装不满。所以布袋和尚在本偈中说这个布袋打开可以足遍十方,可见布袋之大,难以想象。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的本意不在于此,而是旨在告诉人们为人的道理: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像布袋一样的心量,无论世间善恶美丑等各种东西都能容纳得下,并且能够对此心无挂碍,你就会生活洒脱自在。 布袋和尚另外一首诗偈中说: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因挑拨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一时之快。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 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知足,一切随缘。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