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助行,培福载道(7)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远的心理效应。古德云: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善法,但为己身;所得功勋,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远的心理效应。古德云: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善法,但为己身;所得功勋,唯归眷属。是以徒增业果,不得出离三界火宅。普贤菩萨教示我们发回向心,将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众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实际,唯求无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证佛果。

净业行人亦应有广大的心量,宏阔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将自己所作诸多零散功德汇集起来,如百川溪流汇入大海。并将所有功德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链式裂变一样,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从万法唯识的理念来说,行人的心识放大,功德亦随之扩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实加固愿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们知道远方有一群穷困的人需要救济,虽然也打算前往赈济,但心志力量尚未到决定即刻实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而经过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产生行动,置办物品,刻期前往。

可见回向于无形中为内心充电,加快成就善行道业的速度,正如凸镜收摄阳光得以燃烧纸片一样。净宗行人亦应将念佛及净业助行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回向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议。每经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净业行人无论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钱之微,救一蚁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资粮,转成无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胜过业力,临终决定往生。法尔如是,阿弥陀佛愿力如是,净业行人当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净宗回向具双轨回向之特质: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净业行人以念佛与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众生,同生极乐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时又发愿:往生净土后,回入娑婆,普渡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此是还相回向。这二种回向,皆以无分别心,缘一切众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彻始彻终大乘菩萨道,确能安立一切众生于无上正真之佛道。

综上所述,普贤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难圆满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便凸显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诚如《无量寿经》(唐译)所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意为:十方众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圆满。行超普贤表证念佛法门的殊胜,德遵普贤指陈净业助行的必需。可见普贤十大行愿与净宗关联甚密,净业行人宜应关注并力行之。

三、般若导引净业修持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纲要,开般若正智即是开佛知见,亦称为离念灵知。菩萨六波罗蜜中,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离般若,则非波罗蜜(到彼岸)。证知菩萨六波罗蜜一以般若波罗蜜为本。《大般若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般若是险恶径中的导师,迷暗室中的明炬,生死海中的智楫,烦恼病中的良医。般若不明,则万行虚设。

净宗作为大乘圆顿法门,与般若关联甚密。般若真空与净土妙有,相得益彰。古德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般若乃净业修持之良导,渗透在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圆成佛道的全过程,兹略举数端:

1.般若助成对念佛难信之法的信解

净宗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而般若慧剑,能直透疑网,对念佛法门当下担荷。释尊首先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宣示念佛法门,寓意即此。净宗真空妙有之深层奥义与般若相连甚密。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时,开根本智,称性而发四十八大愿。尔后,经无量劫,住般若正智,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了达诸法缘起性空,以大慈本愿,从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庄严佛土,双照空有二边,妙契中道,体现净宗深旨。西方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现,念佛法门举体是般若正智。凡夫以生灭心揣度净宗妙义,每每愈推愈远。所以凡夫众生难信念佛法门。若有人能信净宗,即是内具的般若善根与净宗事理因果的耦合。以文殊智修一相(念佛)三昧,亦是法尔自然之事。所以吾人注重身口意三业的修持,培福开慧,即能助成对净宗念佛法门的信解,由信解归投弥陀愿海,成办往生大事。

2.般若助成终极关怀的确立

无论是修行的道人,还是世间的凡夫,都要面临和解答精神归宿(或曰安心立命)这一人生大问题。儒家将至善作为心性的安顿处,基督教将天堂确立为人生的归趣。以般若为先导的净宗,则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作为究竟的指归。净业行人获得并认同这一终极关怀,便会专志奉持念佛求生净土的大安乐法门,飘泊的人生遂尔得以安顿。

心念的安顿对人生的质量与归趣,关联甚密。《金刚经》中,须菩提恭问释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乘无量法门,在心性安住与降伏妄心上,各有方法与手段,兹不详述。净宗念佛法门在住心与降心上,直截了当。心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上,慧身寄寓于西方净土七宝池莲华中。净业行人宜发广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在降伏妄心杂念方面,至心持念弥陀名号,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佛号如清水珠,能令吾人的妄念澄净。念佛不是强行降伏妄念,不是与妄念对峙按捺,而是巧用转移法,转染念为净念(佛念),最后归于无念。诚如古德所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

念佛法门暗合《金刚经》无住生心之旨。都摄六根,至心念佛,不为五欲六尘所动,即是无住。正无住时,一句佛号孤明历历,即是生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所以念佛法门下手便是安住与降伏,便是转识成智,显现般若的妙用。六字洪名是开显吾人如来藏的无上法宝,执持名号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念佛求生净土即是止于至善。

3.般若即逆境为道场

净业行人在人生的际遇中,难免会遭遇到种种逆境。于时,得有般若正观,明了苦空幻化,不尤不怨。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娑婆秽土种植西方净土因。元代妙叶大师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创立十种大碍之行,俾令行人先居障难中,而令众魔诸恶障难之境,不能侵扰障碍行人。这种心性观念上的训练,譬如黄金与烈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种大碍之行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