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学道者的魔障(7)

3.邪见(mithy-di):指否定四谛因果道理的见解。抱持邪见者,不惧恶,不行善,在五见中最为邪恶。 4.见取见(drsti-parmarsa):执著错误的见解以为真实。 5.戒禁取见(sila-vrata-parmarsa):执著不正确的戒律,以为可

  3.邪见(mithy-di):指否定四谛因果道理的见解。抱持邪见者,不惧恶,不行善,在五见中最为邪恶。

  4.见取见(drsti-parmarsa):执著错误的见解以为真实。

  5.戒禁取见(sila-vrata-parmarsa):执著不正确的戒律,以为可以达到解脱或升天的果报,这种错误的执著见解称为戒禁取见。

  五见与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的前五项合称为“十根本烦恼”,又称为“十使”。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嗔、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

  随著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或“随惑”、“随烦恼”,具有染污的作用。

  就修道的阶段而言,佛教各宗派对于烦恼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然而其理如一,可触类旁通。今举下列四种烦恼以为代表,其他各宗派经论中所说的烦恼,大都是这四种烦恼的异名或衍生。

  俱舍宗与法相宗将烦恼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称为二惑。

  1.见惑:指因迷于真理,而使意根对于法尘所起的邪见烦恼,在见道时能够断除,所以称为“见惑”。例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属于见惑。

  2.思惑:因为迷于现象而生起,是五根缘五尘六欲等事相,经思惟作用而留在心上的烦恼,所以称为“思惑”。又因为是修道时所断的烦恼,所以又称为“修惑”。

  例如: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属于思惑。

 “见惑”与“思惑”能招感三界的分段生死,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断的烦恼,所以又称为“通惑”。天台宗将“见惑”与“思惑”合称为“见思惑”,并且另立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3.尘沙惑:指障碍菩萨教化众生的界内外习气,比喻此惑障如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菩萨在断见思惑以后,容易著于空观,不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的差别相,所以又称“空惑”。

  4.无明惑:指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是烦恼的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唯有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俱足,才能够断此烦恼。

  伍 结语

  生死诚可畏,烦恼祸更深!《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烦恼,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烦恼,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源。我们要解脱生死的束缚,就要依照佛法的指示,精进修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