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学道者的魔障(5)

诸经论中,对于三毒五盖的对治方法多有阐述,大致说来,可归纳如下: 1.以不净观、布施行对治贪欲。 2.以慈悲观、忍辱行对治嗔恚。 3.以因缘观、智慧行对治愚痴。 4.以无常观、持戒行对治惛眠。 5.以数息观、禅定行

  诸经论中,对于三毒五盖的对治方法多有阐述,大致说来,可归纳如下:

  1.以不净观、布施行对治贪欲。

  2.以慈悲观、忍辱行对治嗔恚。

  3.以因缘观、智慧行对治愚痴。

  4.以无常观、持戒行对治惛眠。

  5.以数息观、禅定行对治掉悔。

  6.以坚信三宝对治疑惑。


  第三篇 生死烦恼

  壹 生死的过患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为有生,我们就必须为了生存,面对人生的诸多诱惑与困难;因为有死,不但中断了修行,在生离死别的时刻,往往因为爱念深重,而干扰情识的思维,成为往生善道的绊脚石。

  为了惕励大家能够精进修道,超越生死魔障,佛教经典以许多譬喻来形容生死:

  1.生死如泥:指众生踏入生死的沼泥中,如果不知自觉,就会沉溺其中,难以出离。《俱舍论》卷一说:“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诸众生沉溺处故,难可出故,所以譬泥。”

  2.生死如长夜:指在漫长的黑夜里,我们将梦幻视为真实,直到天亮醒来,方才觉知梦境的虚幻。无始劫来,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不知万法皆空,因而起惑造业,好比久处长夜,不知觉悟。

  3.生死如海:指众生轮回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堕落畜类,仿佛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海中载沉载浮一样。

  4.生死如云:生死魔障遮覆本性,好像浮云覆盖日月一样。《无量寿经》卷下说:“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

  5.生死如轮:指众生以惑、业、苦三者展转相因,有如轮子一样,在生死中流转不已。

  6.生死如园:指生死界好像公园一样,是凡夫喜好游历的处所,也是菩萨乐于游化的处所。

  贰 生死的种类

  生死轮回,对众生而言,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有些人初学佛,便一天到晚将“了生脱死”挂在嘴边,不知道广结善缘,积福修慧,只求往生自了,结果不但自己无法获得佛法的实益,也使他人误以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其实,这是一般人对于生死存有狭碍的观念所造成的误解,认为众生只有肉体的生死,而不了解精神上生死的重要性。佛教将众生的生死分为两种:

  1.分段生死:指三界众生由于烦恼而轮回六道的生死。众生由于每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而有形貌的差异、寿命的长短等区别,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的结束,所以称为“分段生死”。

  2.变易生死:指三乘圣者因悲心、愿力而来此世间所受的生死。三乘的圣者,已跳出三界外,结束了分段生死,但是因为修道的结果,迷惑烦恼渐减,智慧、圣果渐增,这种迷悟的迁移,感得意境的升华,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移入后期的变易,恰好一度生死,所以称为“不思议变易生死”。

  由这二种生死的意义可以得知,无论是分段生死或变易生死,唯有精神上的层层超越,才能使我们摆脱肉体上的生死,循序渐进,趣入圣道,乃至成佛证果。而要“了生脱死”岂是易事,若非累劫精进,积集深厚的福慧资粮,又何以成就!

  参 烦恼是造成生死的主因

  生死轮回诚然是修道者的大患,而生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造作无边无际的烦恼。

  烦恼,梵语klea,是一切能污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由于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

 《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气。”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是由于它既能够招感业力,又可以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因此这二种作用称为“发业润生”。好比植物落下的种子,还需要水份的滋润,才能长出嫩芽。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成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水的滋润,就会产生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烦恼(惑)、业(行为)、苦(苦果)展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

  佛陀为了使众生认知断除烦恼的重要性,于是从各种不同的立场来说明烦恼的种种害处,烦恼因此有许多异名:.

  1.随眠(anuaya):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型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有情身心,所以称为“随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