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说的是菩提心;“自净其意”也叫“自净其心”,说的是见性智能。菩提心和见性智能可以简称为“悲”和“智”,悲智二字是佛法的两大要素根本法宝。佛教有八万四千法,归根结蒂就是这二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自觉自愿地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佛教是名副其实的精神文明事业。佛教的千经万典,归纳起来就是“修心”两个字。修心就是“管好自己的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佛法即是心法。所有修行的果位,都是修心程度的标志。一切万法,都起于心,归于心。人生一切苦乐,心是承受者。 不知道各位注意过没有,心是一个最矛盾的东西:最大的是心,最小的也是心;最明亮的是心,最黑暗的也是心;最乐最甜的是心,最苦最酸的也是心;私是心,公也是心;好是心,坏也是心;语言文字中的所有形容词,都是用来描述心的感受的,都是心的标签。那么心究竟有没有它自己呢?心的本来面目、它的“自性”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发挥明亮的一面,控制黑暗的一面?佛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佛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事实:众生皆有一颗光明的心,叫做“价值自觉能力”。但是这种本来光明闪烁的“心”被无遏制的欲望之“贪”、挥不去的愤怨之“嗔”、愚味无明之“痴”遮掩污染得暗淡无光,感觉活得很累,活得很苦。学佛,照着佛的教导去做,就可以使苦乐无常的生命升华为不生不不灭的常乐自在。 “自觉自愿地做好事,不作坏事”这句话,单就做好事不作坏事这一层意思的广义来说,佛教育和一般教育没有两样,文化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可以进行,学校、街道、单位都可以对人们进行做好事不做坏事的道德教育,国家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强制人们不做坏事,做了坏事必受惩罚。但是自觉自愿这一层,纯属个人心性修持的范围,别人无法窥见,法律也无济于事,“知人知面不知心”。自觉自愿之心就是我们所说的“佛心”、“佛性”,佛法可以把人心之中深藏的佛性发掘出来,发扬光大。 佛心佛性的另一个名称,叫做“明”,精神文明的“明”。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如果仅仅从了解自己的缺点,不出风头的角度来理解,显然是不够的,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汉字是一种意向艺术,形意符号。“明”这个字,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简直没有比这一个字含义更大更深刻的字了。《易经》上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果把这个“明”字绘成图案,那就是“太极图”,如果画成佛像,那就是“金刚佛”。所谓自知之明,是从自己身上生发出来的“觉悟”,是“佛心”、“佛性”的显现,是至高无上的见性智能。所以才加上了“贵”字。这是人的价值所在,是宝中之宝,怎么不贵呢? 什么是自觉自愿?自,是最初的起点。就是没有人提醒你,没有人督促你,也没有交换条件甚至没有人看见你,完全是你自己的觉悟产生的一种博大的“慈悲心”,一种“爱心”,一种本能的道德意识启迪你去弃恶扬善,去舍己为人,为了他人利益去牺牲自己。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定就是佛教信仰者,但他们正是菩萨的化身。 佛教的目的,就是启发、发掘人们心中的这种“自觉”和“自愿”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佛,就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各种层次,佛是最高层次。有了觉,悟在其中,有了悟,愿从中来。 觉是醒的意思。什么是“悟”?悟是实践。字旁为心,准确点说应该是“心灵的实践”。 如何获得“觉”呢?藏传佛格鲁派的创始人、伟大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总结了“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点。宗大师认为这是佛法的根本。 出世心是脱俗超越之心。为什么要有出世心呢?这是因为“当局者迷”。我们生活的三界轮回之世界,本来很苦。因为身在其中,发现不了。轮回之苦,无法体验。无常之乐,信以为真。只有走出来,冷眼相对,才能“旁观者清”。看清了,就会果断舍弃,并且自己不忍众生依然受苦,从而发出大慈大悲渡众菩提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