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蔚为大观的行善修法动机(3)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顾忌地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但是,我们的自私心不但没有理由、没有根据,并且是我们获得最终安乐的大敌。关于这点,在我们以前所学的世间文化里从没有提及,虽然有些人说过一些类似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顾忌地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但是,我们的自私心不但没有理由、没有根据,并且是我们获得最终安乐的大敌。关于这点,在我们以前所学的世间文化里从没有提及,虽然有些人说过一些类似的话,但深度却远远不够。只有佛将这些真理告诉了我们,在依靠佛陀教言进行观察抉择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以前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错误!就能由此而发起菩提心。由此可见,菩提心是最关键的,也是善的动机中最殊胜的。

  什么是菩提心呢?所谓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要有决定度化众生的慈悲心。或许现在我们没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不修行,就会永远没有能力。若肯努力修行,虽然目前能力不足,也无须为此担忧。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凡夫人开始学道,从而获得成就的,并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传记里也有记载,他的弟子曾说道:“您肯定是金刚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当场就批评道:“你们这样讲,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象我这样的人。”所以,有无能力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现在去做”。

  当然,偶尔生起一个“我要度众生”的念头并不是很难。在没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无忧之时,也许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譬如要选择自己与他人当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时,虽然我们羞于情面,不便说“要他死”,但肯定会说“我不要死”,这就是菩提心不够的标志。

  第二、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虽然度化众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并不是指仅仅给予他人一定的钱财、名誉、地位。如开办慈善机构,让穷人吃饱穿暖、没有病痛等等。而是为人们传法,令其明白道理,这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

  其实,在发菩提心以后,作为大乘菩萨,除了那些眼下虽有利益、却后患不绝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无论大小巨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佛陀的劝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于小乘戒律之处。在小乘戒律里,能做的事与不能作的事划分得十分细微,永无开许之时。但对大乘菩萨而言,只要没有自私心,在能够利益众生,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大乘菩萨戒正是以此深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来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萨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来度化众生,而是通过弘扬佛法,让每个众生明白如何去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们知道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就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主动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该是被动的。勉强的行善因为只是行于外表,而不是发自内心,实际上就不是善。所以,让每个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见解与行为至关重要。

  对于其他众生,则可以采用其他相应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时,就应该为所放生命念诵佛的圣号和咒语。因为,如果为其讲法,它们也无法明白,但我们相信,为其念诵经咒肯定可以在它们的心田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很快成熟。到那时,它们便会明白这条路该怎样走,而且会主动地去走。对于动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为人讲法极其重要。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

  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作为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不是浅显的论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窍诀。很多高僧大德的“窍诀”,都是从五部大论等众多经论中提炼出来的。以上观点,也是华智仁波切从中归纳出的一个重要开示,大家一定要重视。

  综上所述,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愿度众生;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请回头看一看,自己在学佛后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所做所为是不是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解脱,而只关心如何利益众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来都没有想过,相应的行动就更不要说了,那么,我们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诵《受菩萨戒的仪轨》,如果没有“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决心,仪轨念得再多、再动听,对我们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仅是形式而已,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还没有生起菩提心,就应当励力生起,其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里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有更广的一些修法,在开示录《慧灯之光(一)》中,已经收集了这些修法的详细内容,此处不再重复。开示不是论典,一看就能够领会,在领会之后若肯实修,就能够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众所周知,一位体育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成绩,是未经锻炼的人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过锻炼,也同样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备,是与锻炼与否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锻炼发菩提心,将永远是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锻炼一段时间(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多少会修出些菩提心来。发菩提心不仅要靠锻炼,还须其它助缘,如听闻菩提心的功德、闻思相关的大乘经典、尽量地积累资粮等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修四无量心嗔嗔慈悲喜舍。若能这样,发菩提心也不是很难。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发菩提心很难,但对修行精进的人而言,这也并非难事,学佛的人必须要过这一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