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佛教的定义

慈诚罗珠堪布,佛教

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佛法或佛教的定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

一、佛教的错误定义

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

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

佛教是唯心主义吗?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份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例如,英国的经验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所主张的部分观点,就与唯识宗所说的:“境由心生,法由心造”表面上有些类似。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现象与实在”里,也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并从中发现,要完全扳倒贝克莱的主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唯心主义的这些见解,也根本达不到佛教唯识宗所探讨的深度。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与佛教的观点就再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了。

其实,不管是唯物主义、基督教、古印度宗教,还是其它宗教等等,都有与佛教相似的部分。然而,这些例子只说明了它们有相似之处,却不表示它们在整体上无分轩轾。因此,纵有部分雷同,也不可将佛教视为唯心主义,因为二者从根本上就不同,如果撇开小小的相似处,而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其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此可以证明,将宗教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纯粹是西方传来的一种主张,佛教是与此全然不符的。

举例来说,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代表大乘佛法最好的经典,该论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精神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精神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并不是物质是空,精神是不空。月称菩萨进一步说道,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因为佛在《俱舍论》中,对世俗谛的精神与物质都有所探讨,而在讲述《般若波罗蜜多》时,又同时破斥了精神与物质。换句话说,如果认为成立,则双双都成立;反之,则双双都要破斥。这是月称菩萨的论点。

而密宗宁玛巴的观点,则以无垢光尊者为代表,他认为:外境不是心,只是心的幻化而已。

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也知道一些,佛教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实在相去甚远,因此,根本不符合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其实也并没有人真正认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只说宗教是唯心主义而已,因为西方宗教确实是如此的。

综上所述,佛教不是唯心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佛教当然也不是唯物主义,因为它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佛教是宗教吗?

“宗教”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如果从宗教的英文字religion本身的涵义来解释的话,则佛教也不能算是宗教,因为religion的字义中含有承认上帝存在的意思,西方有些人不认为佛教是宗教,就是由于佛教不承认造物主的存在。而过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说佛教不是宗教。我认为佛教也不是西方人所下定义的“宗教”,因为佛教向来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既然如此,那么,佛教究竟为何呢?

二、佛教的定义

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学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儿》和《甘珠儿》;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字,也可以概括佛法的所有定义,那就是“智”和“悲”。我们今天就从智悲两方面来谈谈佛教。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份,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

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那是不了义的佛。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人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原本具备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