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 7)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 8)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 9)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 10)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常爱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因果七要义’———菩提心的修习次第———先具有两种观念:( 1)作平等想(舍心)(2)成悦意相(喜心)。 依次第:( 1)知母(2)念恩(3)念报恩(4)慈心(5)悲心(6)增上意乐(7)菩提心。 ◎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为成佛资粮,把自已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发心学菩萨行,求成佛果。这种大信愿的坚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真正的敌人是以自我中心的自私态度———自私的恶魔。 真正的恩人是一切众生———所有的母亲。 ◎自我中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关心他人是所有安乐与美德的来源。 ◎‘愿生生世世生而为人,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奉献生命。’--印顺导师 智慧 智慧 ◎什么是超越各种世界和死亡的最高最深的法? 答:‘空法’是最高、最深的法。 ◎佛陀最强调的教法是什么? 答:‘五蕴是空、无我’、‘一切皆无常’、‘一切皆不能视为“我”或“我的“”。 ◎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答:我们只能相信我们亲自看得清楚的事物--真理。 ◎普通人的心和真正的佛教徒有何不同? 答:普通人--唱歌、跳舞、笑——病态。 佛教徒--控制自己、住戒律、灭苦。 ◎一般的修行法门是什么? 答:八正道--归纳为戒、定、慧。 ◎最快速的法门是什么? 答:‘空’--不执著六根、六尘、六识为‘我’时。 ◎‘业’在佛教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能够止息一切的‘业’、息灭贪、嗔、痴,证得涅槃的‘第三种业’--八正道,这是佛陀的不共法。 ◎从佛闻法才能灭苦吗? 答:不一定。他们可以透过持续的观照、思惟、研究、观察而踏上正道。‘法’不是佛陀的专利品。不偶像化。 ◎如何判别是否为佛说? 答:以‘经’为标竿,以‘律’作比较。 ◎佛陀如何形容后世的人? 答:‘耽著于不正当的享乐,贪欲太强倾向邪教。’ ◎佛礼敬谁? 答:佛陀礼敬‘法’和神圣高尚的僧团。 生命的智慧 ◎人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他要单独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他使自己的命运变好或变坏。 ◎佛陀说:‘人创造了一切,我们所有的忧愁、危难、不幸,都是我们自己所创造,我们是过去贪、嗔、痴影响累积的结果’。我们把结果带来,也唯有我们有力量克服他们,‘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般人的态度,经常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到别人的身上。 ◎人必须依凭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透过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佛陀相信努力工作是幸运的星宿。算命、符咒来自迷信,没有宗教意义。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拒绝符咒的影响。 ◎禅坐经行引导内心净化,一个净化的心灵自动地带动纯洁和健康的身体。佛法是使人宽心的镇痛剂,可以驱除疾病。 ◎以意志战胜疾病! ◎人一旦死后,意识和心理能力就与身体、骨骸、骨灰脱离了连系。 ◎种族自大是宗教和精神进展的很大障碍。 ◎人是自己监狱的狱卒,他自己为自己盖了一个监狱。 ◎控制冲动是任何文化的首要原则,我们的身心受到性的强大驱诱。要想克服性,这种人身中的大势力,唯有首先立志降服自己的念头力量。只要他能控制性的势力,他将更能控制他整个的行为和情绪。 ◎性冲动是人性中最大的动力。 ◎真正的佛教徒,决不依靠外在力量求得解脱,他必须拔除内心的激情来寻求内在的愉快! ◎当我们了解到一切现象是无常的,注定是要痛苦的,并且缺乏实在性的,我们就能确信真实的快乐是不能从拥有物质成就中获得,要寻求真正的快乐,唯有透过精神的提升和开展。 ◎佛教主要的目的是要达到觉悟和精神的自由;‘觉悟’克服了‘无明’这一生死根源,然而,要克服无明,唯有运用个人的意志力才有效。 ◎觉悟是无明的驱散,这是佛陀生命的理想;佛陀特别强调个人的 ◎佛教的‘内心科学’立基于‘对实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认识,对自我和环境有经过印证的深度了解;换句话说,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证语。’ 智慧的力量 ◎‘除非你在观想中取得进展,否则不要开口。’ ◎这是我的整个生活--舍离。这是免于业力相续的唯一途径。 ◎‘要怎么做才能停止业力?’ 答:感情上的愉悦会导致欲望,欲望便导致贪婪,而贪婪又导致业力。业力导致生,生导致衰老、死亡、悲伤、悲叹、痛苦和失望。 当你意识到欲望只是无明。无明是这条锁链上的第一个环结,这让你缚于生死轮回中。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便是‘舍离’。 即便是逃避苦难的欲望也必须舍离。即使禅修的欲望也必须舍离。只是遵从戒规,这是摆脱自我的关键。 ◎没有一种理想的化身,比丘们(修行者)不久就变得松懈。他们需要有个榜样,需要一些能真正教给他们智慧的人,没有这一点,教规将从内部变质。它很难从外部强制实行。 ◎‘戒律’就是佛陀(住持、领导者)教法的特性,他知道怎样才能推动这些比丘(常住、同修),使他们能够发展心灵力量。 ◎坚守戒律得十种利益: ( 1)能令僧团和合、团结(异体同心)。 ( 2)接引僧众故。 ( 3)调伏恶人(恶法)故。 ( 4)可使惭愧者、忏悔者得安乐。 ( 5)能打消现世的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