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你可以更幸福(2)

再比如,当iphone3刚刚面世的时候,若能拥有一部,会觉得很得意,到处显摆手机的功能。有些人为了买iphone3,把自己的肾都卖了。可不到一年以后,iphon4面世,iphone3被淘汰,那时若不能换一部iphone4,好像就有点

  再比如,当iphone3刚刚面世的时候,若能拥有一部,会觉得很得意,到处显摆手机的功能。有些人为了买iphone3,把自己的肾都卖了。可不到一年以后,iphon4面世,iphone3被淘汰,那时若不能换一部iphone4,好像就有点抬不起头,当初的得意便被自卑感所替代。其实,iphone3还是那个iphone3,没有变,但我们的心却在变,iphone可以一代一代地出,肾只有一个可以卖!

  释迦牟尼佛讲过,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

  佛教有一个比喻,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牛车、马车,都是由几匹马或十几匹马共同牵引的。在马车前进的时候,每一匹马的速度都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匹马脚步落后,就会被后面的车撞死。现代人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在往前奔,只要有一个人的速度慢下来,就会被淘汰。就像由无数齿轮转动的大型机械,只要有了第一个推动力,就会一个齿轮推动另一个齿轮,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究竟什么是第一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走上了一条寻求幸福却永不幸福的不归路?那就是我们的欲望。

  我们今天的资讯太丰富,硬广告、软广告等各种渠道,让我们了解到有钱人的生活方式——奢侈品、私人飞机、游艇等等。我们的物欲被刺激、被激化,如果不控制,它将变成强大的动力,让我们殚精竭虑地想发财、想赚钱,甚至不择手段。一旦希望破灭,便痛不欲生,极端的,还会走上自杀的绝路。

  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我们都赶不上过去的人。过去的人吟诗作画、品茗弹琴、修身养性,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而今天绝大多数的人却除了赚钱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提高生活品味的活法。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现代人的欲望,远远比我们的祖先扩大了十几倍甚至几百倍。祖先们所拥有的物质,还不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百分之十,但他们却非常满足。我们在拥有了比他们多百分之九十的物质之后,按理说应该很满足,但实际上我们却很不满足。另外,机械化和电脑的大量运用,减轻了人类的劳动负担。过去很多人干的活,现在一台电脑就能解决。按理来讲,我们的工作压力应该比工业革命之前轻很多,工作节奏也会慢很多,每个人都应该能过上闲适安逸的生活,但我们却反而更忙碌了。

  为什么更加忙碌?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奋斗,是为了满足虚荣,而不是为了满足肉体的基本需求。单从肉体生存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物质,更不需要什么名牌,但精神的欲求却是无限膨胀的。用有限的物质去满足无限的欲望,在逻辑上就行不通。

  抑郁症、精神病人的与日递增,最大的原因,是因为精神的不满足,爱慕虚荣、相互攀比,一旦觉得自不如人,便陷入忧虑、自卑、焦虑的漩涡,慢慢地,就变成了抑郁症。

  人类的喜新厌旧,推动着一代代新产品的面世。少数人掌握了人心的弱点,就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市场。我们的心一直被新产品牵引,而不得自由。我们的欲望,牵动着商场的游戏规则,但我们的生命价值、生命目标,就只能深陷这些游戏之中而不得自由吗?

  不能再上当了!若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若能拥有内心的自由,则不管外面有什么iphone45678910都没关系,我们不会再受其奴役,也不会再追求物质的更新。

  这,就是心灵的自由!

  (五)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四十岁之前,用命去买钱;四十岁以后,用钱去买命。四十岁之前,就要不断地加班、熬夜,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吃垃圾食品,结果把身体搞垮了,心情也变得郁闷、焦虑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哪怕四十岁以后赚到了一点钱,又有什么用呢?可悲的人生啊!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难道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就是为了从进入养老院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死亡之间的那一段日子吗?

  二、幸福的密码

  (一)认识幸福

  首先我们要知道幸福和快乐的区别。所谓快乐,也即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在物质所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根识的感受。而幸福,则是内在的一种特殊感受,用佛教的语言讲,叫做第六意识。譬如,有些人即使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简陋不堪,没有眼耳鼻舌身的任何快乐,却可以非常开心、非常幸福。这就说明,幸福和物质没有必然联系,而只是精神的一种感受。

  虽然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把幸福与物质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但在还没有填饱肚子的时候,谁也不可能听进去。就像刚刚放出的饿狗或饥饿的人不可能对音乐感兴趣一样,饥饿的人们,也不可能对哲学、宗教等意识领域的东西感兴趣。

  但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当中,如果没有什么突发性的事情发生,来改变我们在物质方面的富裕程度,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将不再是物质,而是精神。我们会有新的想法、新的追求,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能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能寻找到追求幸福的好方法,幸福就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灵提升,必将成为人类的新追求。佛教不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非常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无限的升华。

  佛教认为,心灵提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观念和理念的调整;二是心灵的训练。

  (二)调整观念

  1、知足少欲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佛教徒的生活原则:少欲知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也有“知足常乐”的说法。这说明,祖先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少欲知足,不是让我们去当苦行僧,更不需要春夏秋冬都不穿衣服,故意承受各种苦行。少欲,不是要放下所有的欲望,这个普通人做不到,而只是减少欲望。知足,就是对现在拥有的东西有满足感,最好能有感恩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