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资粮篇 我们活着,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在这一望无垠,茫茫无边的人生苦海里,我们必须驾着信仰的船筏,才能够使身心安住,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化。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是讲知识,讲理论,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却是重视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社会上有人很想学佛,然而人一生的岁月,为别人、为金钱、为情爱、为名利、为官位而忙碌,处在这种荣辱、是非、毁誉、得失中要如何修行?如何有时间修行? 其实,只要有心,修行的种类很多,包括修身与修心,如以礼佛、诵经、拜忏、静坐等为日常修行功课,或到寺院参加朝山、受戒、讲习会、夏令营、短期出家修道会等,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本篇提供下列数种修持方法作为大众修行的参考,其余未罗列者,可详见禅净加行、寺院巡礼、社团活动篇等专文介绍。 一、平时自修功课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则愈坚固。同样的,我们平时能够自行功课,或上香,或礼佛,或诵经,或阅藏,或静坐,不论忙闲,能够持之以恒,时间一久,定能改变气质,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增加力量,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天爱戴。以下依时间、环境、功课类别不同,说明修行方法如下: 以时间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一分钟的修行: 家中有佛堂或经过寺院时,一问讯或端正合掌。 在佛前上香。 在佛前献花。 在佛前供一杯水。 称念三声佛号。 称诵四句偈。 以上这些都只需要一分钟即可,如果持之以恒,必有功德。 二分钟的修行: 无论是在扫地、煮饭、洗衣服、洗车、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称念"普贤十大愿"一遍。 佛前礼佛三拜。 五分钟的修行: 早晚睡前或起床时,在床上、地板上、椅子上,静心摄念五分钟。 佛前、沙发上、床上,以十口气称念佛号。 诵念《八大人觉经》一卷。 十分钟的修行: 《普门品》一卷。 《弥陀经》一卷。 大悲咒、十小咒。 十五分钟的修行: 《金刚经》一卷。 礼佛十二拜(慢慢的拜,不可太快)。 打坐、观心。 三十分钟的修行: 用打坐方式静坐半小时。 用念佛方式念佛半小时。 用礼佛方式二十四拜,拜半小时。 诵《法华经》或《华严经》一卷,半小时。 一小时的修行: 诵《弥陀经》(或《普门品》)、念佛号、绕佛、回向。 诵持《金刚经》三卷或五卷随意。 诵"大悲咒"十二遍、二十四遍、三十二遍 或一○八遍。 以环境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如在车上或人多场合,持佛号以默念为宜。 如在家庭,早晚课诵司法器时,不可打扰到左右邻居,就算是家中无人,也要以小声为宜。 如在佛殿礼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则不可在中间礼拜,要在东西两单。 在树下、水边、山顶,可随意静坐,不一定要安放佛像,也不一定要礼拜。 礼拜场所宜在佛堂、佛殿、佛塔。 以功课类别,修行方法可分: 如系自修,或禅、或净、或密皆可随喜,但不可执着。 如果作早晚课,可以诵经、持咒、礼拜。 持咒念佛,不分时段地点,称心随意,皆可修行。 禅者喜好参禅,净者偏向念佛,皆可自由,但不可互相比较、计较,自赞毁他。 不分宗派,三藏十二部经典皆可诵念。 注意事项: 凡在家信众,方便自课,以不打扰别人为重要。 在家自课不一定要唱赞诵偈,以念诵、默念皆可。 在家信众共修,法器以引磐、木鱼即可。 修行从一分钟到一小时,时间不计,完全依自己方便,但每日要持之以恒最为重要。 如在读诵经文时,有人敲门、电话铃响,可用纸张、线香为记,经本暂合,等事情办完,再来复诵。 家中若无佛堂,以上修行除礼拜外,皆可随喜。 也可以用镜框将佛像裱框,礼拜时取出,平时收藏于高处或隐密处即可。 佛堂可安置于客厅,单身之人,可以方便置于房间高处,或以箱子作为活动佛堂(用时打开,不用时合起)。 不一定要点烛、油灯,早晚修持,香花一朵、线香一支、净水一杯即可。 受过五戒、菩萨戒者,在家课诵可随意着海青缦衣。 二、念佛共修会 念佛共修会是每周定时集会念佛共修,一来可以藉着大众威德鞭策自己向上,二来可以促进彼此道谊。 佛光山全世界派下道场,每周六晚上七点半,举行念佛共修会,此时此刻,同时有几万人在一起念佛,共修的力量非自修所能比拟,在互相激荡中将佛号念熟,念到心里去。 古人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因此,当我们的心受到污染的时候,要用清净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邪,使人生有意义。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摄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繁忙紧张生活的现代人。念佛法门简单易入,八十岁老翁念得,三岁孩儿也念得,大学教授念得,贩夫走卒,乃至目不识丁的人也能朗朗上口。 念佛共修会程序、内容如下: 念佛的程序: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念诵《阿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 赞佛偈 念佛(称念六字七音弥陀圣号) 绕佛 拜愿(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拜)或静坐(十分钟) 三皈依 回向 开示 念佛的方法: 要修持净土法门,当先建立信心,依信心为支柱,然后才能生起举动,才会因果圆满,否则佛门虽大,不度无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后发愿,由愿生行,所谓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譬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因圆果满,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蒙佛接引。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更愿既生西方,复回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