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当众赤身露体或更衣、整衣、脱袜。凡穿大衣及戴帽者,入室即应脱下。 出外不得穿著睡衣、拖鞋或妨害善良风俗的衣着。 参加典礼或重要集会对服装有规定者,应从其规定。
"民以食为天",饮食有维持生命,长养色身的功能。佛教徒除了日常三餐外,还有滋养法身慧命的法食,是为充实人生的资粮。 一般人常因个人好恶而挑肥拣瘦,食不知味,佛教徒则应以感恩心受食。在佛门有所谓"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三称念是:第一匙默念"愿断一切恶",第二匙默念"愿修一切?quot;,第三匙默念"誓度一切众"。 五观想是: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视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威仪,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礼仪: 食物讲求卫生,餐具务须清洁。 长者未食及家人未到齐以前,不宜先食。 坐时腰背挺直,手臂平贴身体,勿张开双臂,或把手肘撑放在桌上;双脚应平放,不可翘脚、摇晃。 以自助餐方式进食时,应衡量自己的食量,勿取用过剩而造成浪费。 进食时,态度从容,仪态优雅,不可狼吞虎咽;口中含有食物时,不可高声谈 笑;食物尚未下咽,不可离座;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且不可挥动筷匙刀叉。 吃面包(馒头),宜撕成小块,不可大口咬食。 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不宜吹气令冷;使用餐具宜轻声,勿使碰撞作响。 吃粥时,不得张口吸食作声,当徐徐食之。 挟菜应使用公筷母匙,并以靠近自己面前者取用,勿在盘中任意翻拣,尤其不可从盛菜盘碗中直接挟送入口中,应先送进自己的碗中,再慢慢食用。 与长辈一起进餐,注意用餐速度勿太快或太慢,长辈尚未食毕,不可先行离座 。因事必须先行离座,须向长辈及同席者致歉。 全桌食毕,待长者或主人起立,然后离席。 饮食中有虫,应掩藏;剔牙时,应掩口。 餐后应将果皮、残肴放入盘中,不随地丢弃。 离座时,应将餐具理好,坐椅亦应放回。
家庭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家人相处,应以真诚的态度互相沟通、包容、尊重,协助成长,始能和乐共处。 居家礼仪应注意如下数事: 家人之间应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家务,尊卑长幼彼此亲爱敬重。早晚应对父母、尊亲问安。 父母召唤,应立即答应,并趋前承命,不可虚诺。 子弟应服从尊长,如有意见,应婉转说明。 出门说去处,回家报平安。 做错事要勇于承认。 常说"请"、"谢谢"、"对不起",脸上经常带微笑。 物品用后应归回原处。 保持居家内外环境整洁,勿将废物随意丢弃户外,不乱倒污水。 入室应先按铃或敲门,等候室内回答。 隔窗不窥视、隔室不窃听、不呼唤。 与邻居应和睦相处,守望相助,遵守住户规则。 开放收录音机、电视机及谈笑等各种声音不可过高,并应适时,以免妨碍他人 作息。 出入门户,上下楼梯,应步履轻缓。 睡时熄灯,夜迟归来,须保持安静。 当街过道不晒衣物。屋外停放车辆,不可妨碍交通。 小心火烛,谨慎门窗。 随手关门,随手熄灯,随手关水。 室内一切动作,均宜轻缓,以保持宁静。 邻居遇有不幸或丧事,不可高歌作乐。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已由步行、脚踏车、机车,进步至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其中以汽车最为普遍,几乎许多人皆离不开汽车。 如何使行车安全?如何有一愉快的乘车经验,这些都需要乘客与司机互相配合,兹将要点叙述如下:
定期保养汽车,对汽车的性能应熟悉。 维护汽车内外的整洁,应定时清洗。 注意油量,若接送贵宾,须事先加好油,不宜于途中至加油站加油。 接送贵宾时,要事先把车子准备好,以免贵宾久候而浪费时间。 遵守开车时间,并事先检查、发动,以维护行车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超载,不闯红灯、不酒后驾车。
主人开车,其旁位置最大。 司机开车,其旁位置最小,后座靠右侧位置最大。 大车子,前座为尊,应让给长者坐。 小车子,长者后上先下,晚辈应帮忙开关车门。 团体乘车出外参访,下车后应排班依序行进。 搭乘公车,应排队上下车,不可争先恐后,不可高声谈笑,不可抽烟。 遇年长者、孕妇、病人或残障者,应当让座,并协助其上下车。 不可在座位上斜躺或横卧,妨碍他人乘坐。 行李应放行李仓,切忌塞进座位上下,妨碍邻座。 维护车辆清洁,不可随意拋弃纸屑果皮。 行车时,不得任意拋弃杂物或垃圾于车窗外。 行车时,切勿将头手伸出窗外。
喜,福也;庆,贺也。《周礼.秋官.大行人》云:"贺庆以赞诸侯之喜。"今俗凡吉祥之事,皆谓之喜,皆值得庆贺。如:嫁娶生子、高龄祝寿,乃至新居落成、新书出版、金榜题名、仕途高升等,可知值得庆贺的喜事不胜枚举。但不管是任何喜庆,均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为宜,参加者若能注意以下礼仪,则能皆大欢喜。 家有喜庆,得酌将日期、时间与地点通知至亲友好,但须避免浮滥。 亲友遇有喜庆,得亲往庆贺,或寄贺卡或以电话祝福。 致贺时,应依时前往,避免迟到早退。 穿著要得体,言行要恰当。 贺礼的选择,应注意其意义及实用价值,如佛书、念珠等。
经云:"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过去丛林设有如意寮、省行堂、涅槃堂、延寿院等养病之所,这些都是佛教关怀病苦众生的慈悲体现。生命是庄严神圣的,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尤其人在生病时,感情最脆弱,很希望有人来慰问关怀,因此凡佛弟子见人疾病,皆须应时看护。如何探病才如法 ,以及如何看护病人,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礼仪。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