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不是在受胎时就得以发展的,但具有潜在能力。无论是心,或是大脑,还是所谓的意位都不是在受胎时形成,只不过它们具有了潜在能力。 因此,应该加以评说的是,不同于其它色根,拂陀没有给意识确立一个确定的位置。心脏学理论(认为心脏就是意位)曾一度流行于佛陀时代,并明显地得到《奥义书》的认同。佛陀本可以接受这种理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在《发趣论》中,佛陀用间接的术语指出意识的位置--“yam-rupam-nissaya”--依据色法。他并有直接了当地主张色法即是心脏(hadaya)或大脑。但是根据觉音尊者和阿努律陀尊者等注疏家,意位肯定就是心脏。我们应该明白,佛陀既没有接受,也没有反对普遍的心脏学说。 在胚胎时期,六根(sa1ayatana)逐渐从这些具有无限潜在力的心理和物理现象中演变。这些极微尘粒因而进化成为复杂的六根之器。 人体机器在形成之初是十分简单的,但坏灭之时却十分复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一般机器在制造时十分的复杂,但使用之时却十分简单。一根手指的力量足以驱动庞大的机器。 六种器官的人体机器几乎是机械地运行着,没有任何灵魂或操纵者作为其动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自都有相应的色尘和作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各自的根器相接,从而产生六识。六根,六尘,以及所形成的六识的结合就是相应的触(phassa),它是纯主观的,非个人的。 佛陀说: “因为眼和色而生起眼识;就是此三种的聚合。因为耳和声而生起耳识;因为鼻和香而生起鼻识;因为舌和味而生起舌识;因为身和触而生起身识;因为意和意根而生起意识。触就是此三种的聚合。” 但是,我们不应认为仅仅相聚就是触(na sangatimatto eva phaso)。 以触为缘,受(vedana)得以生起。 严格讲来,当物质与根器相接时,感受体验了这种外境,正是由感受体验今生或前生所作善恶业的果报。除了这一感受之外,没有体受此行为之果的灵魂或其它主宰的存在。 受或感受是一便行心所法。感受主要有三种,即乐受(somanassa),苦受(domanassa),无记(adukkhamasukha),加上身体上的苦(dukkha)和乐(sukha),共有五种。无记性也被称为舍(upekkha),即无分别,或中性之意。 据《阿毗达磨》说,只有一种意识与痛苦相随,同样的,也只有一种意识与快乐相随。此两种皆同苦受有关。在89种意识之中。其它85种或是乐,或为无记享受。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涅槃之乐不与任何感受相连。虽然涅槃的喜悦至高无上(Nibbanam-paramam-sukham),但是,它是一种从痛苦中解脱的快乐,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