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4)

道圣谛又名能烧然、最上品、决定、无能破、深方便、出离、不下劣、通达、解脱性、能度脱。 4.在离垢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悔恨、资待、展转、住城、一味、非法、居宅、妄著处、虚妄见、无有数。 集圣谛又名无实物、但

  道圣谛又名能烧然、最上品、决定、无能破、深方便、出离、不下劣、通达、解脱性、能度脱。
  4.在离垢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悔恨、资待、展转、住城、一味、非法、居宅、妄著处、虚妄见、无有数。
  集圣谛又名无实物、但有语、非洁白、生地、执取、鄙贱、增长、重担、能生、粗犷。
  灭圣谛又名无等等、普除尽、离垢、最胜根、无资待、灭惑、最上、毕竟、破印。
  道圣谛又名坚固物、方便分、解脱本、本性实、不可毁、最清净、诸有边、净分别。
  5.在丰溢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爱染处、险害根、积集成、差别根、增长、生灭、障碍、刀剑本。
  集圣谛又名可恶、无尽、不可爱、粗鄙物、爱著、器、动。
  灭圣谛又名相续断、开显、无文字、无所修、无所见、无所作、寂灭、已烧尽、舍重担、已除坏。
  道圣谛又名寂灭行、出离行、勤修证、安隐去、无量寿、善了知、究竟道、难修习、至彼岸。
  6.在摄取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能劫夺、非善友、多恐怖、种种戏论、地狱性、非实义、贪欲担、深重根、随心转、根本空。
  集圣谛又名贪著、恶成辨、过恶、速疾、能执取、想、有果、无可说、无可取、流转。
  灭圣谛又名不退转、离言说、无相状、可欣乐、坚固、上妙、离痴、灭尽、远恶、出离。
  道圣谛又名离言、无诤、教导、善回向、大善巧、差别方便、如虚空、寂静行、能了义。
  7.在饶益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重担、不坚、如贼、老死、爱所成、流转、疲劳、恶相状、生长、利刃。
  集圣谛又名败坏、浑浊、退失、无力、丧失、乖违、不和合、所作、取、意欲。
  灭圣谛又名出狱、真实、离难、覆护、离恶、随顺、根本、舍因、无为、无相续。
  道圣谛又名达无所有、一切印、三昧藏、得光明、不退法、能尽有、广大路、能调伏、有安隐、不流转根。
  8.在鲜少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险乐欲、系缚处、邪行、随受、无惭耻、贪欲根、常破坏、炬火性、多忧恼。
  集圣谛又名广地、能趣、远慧、留难、恐怖、放逸、摄取、著处、宅主、连缚。
  灭圣谛又名充满、不死、无我、无自性、分别尽、安乐住、无限量、断流转、绝行处、不二。
  道圣谛又名大光明、演说海、拣择义、和合法、离取著、断相续、广大路、平等因、净方便、最胜见。
  9.在欢喜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流转、出生、染著、重担、差别、恶舍宅、苦恼性。
  集圣谛又名地、方便、非时、非实法、无底、摄取、离戒、烦恼法、狭劣见、垢聚。
  灭圣谛又名破依止、不放逸、真实、平等、善净、无病、无曲、无相、自在、无生。
  道圣谛又名入胜界、断集、超等类、广大性、分别尽、神力道、众方便、正念行、常寂路、摄解脱。
  10.在关钥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败坏相、如坏器、我所成、诸趣身、数流转、众恶门、性苦、可弃舍、无味。
  集圣谛又名行、愤毒、和合、受支、我心、杂毒、虚称、乖违、热恼、惊骇。
  灭圣谛又名无积集、不可得、妙药、不可坏、无著、无量、广大、觉分、离染、无障碍。
  道圣谛又名安隐行、离欲、究竟实、入义、性究竟、净现、摄念、趣解脱、救济、胜行。
  11.在振音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世间、傲慢、染著性、驶流、不可乐、覆藏、速灭、难调。
  集圣谛又名须制伏、心趣、能缚、随念起、共和合、分别、飘动。
  灭圣谛又名无依处、不可取、转还、离诤、善净、无尽、广博、无等价。
  道圣谛又名能摧敌、了知印、能入性、难敌对、无限义、能入智、和合道、恒不动、殊胜义。(《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第八》)
  佛陀说法,为了给听者容易接受,除了“三转”说法以外,又经常例举许多譬喻,例如《法华经》中的药草喻、穷子喻等,被视为是最优美的佛教文学;甚至在十二部经中,有一部即名为“譬喻”。
  佛陀对四圣谛也有许多的譬喻,例如《大宝积经》中,佛陀将苦谛“喻如怨贼,如痈如箭,如狱闭系,如器坏败,是不自在,即是无我。”在《四谛论》中,更对四谛作了诸多的譬喻,例如:
  1.苦如病,
  集如病因,
  灭如无病,
  道如治病药。
  2.苦如火,
  集如薪,
  灭如火尽,
  道如火尽因。
  3.似怨名苦,
  结恨名集,
  除结恨名灭,
  能除因名道。
  4.似衣名苦,
  似尘名集,
  尘净名灭,
  净因名道。
  5.苦如债,
  集如贫,
  灭如离贫,
  道如财物。
  6.苦如烧热,
  集如烧热因
  灭如清凉,
  道如凉具。
  7.苦毒发,
  集谛如毒,
  灭如离毒,
  道如阿伽陀。
  此外,佛陀看“世间凡夫,虽为取阴所害,犹起依著;如依怨家,谬为亲友。依所安爱名集,因此安爱,住三有狱,不求出离;譬如狂囚。”所以,佛陀不厌其烦的一再对四圣谛作种种的解释、譬喻,目的就是要吾等凡夫:“苦应知,集应除,灭应得;为此三事故,修圣道。”(《四谛论》)  ↑
  三、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开展
  佛 法不只以苦集灭道来解释宇宙人生的现象,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所以光是说明苦集灭道的真理,这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愿力、修行、实践,这正如四圣谛的内容--要断集、除苦;要修道、入灭,从而到达人生的解脱之境。因此,从四圣谛延伸而开展四弘誓愿、六度行门,就是提供了人生解脱的方便。
  说到四弘誓愿,就是一个菩提心愿!因为菩萨发心,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一切都是为了契合真理,一切都是为了证悟圆满。所以,从四圣谛而到达四弘誓愿,这是很自然的程序、很自然的次第、很自然的目标,所以有四弘誓愿来补助四圣谛的真理,就显得更加的圆融、更加的切实了。
  因为,当你知道苦,而没有发愿去度苦,又怎能称为修行,又怎能成为菩萨呢?因为当你知道集,而没有发愿去断集(烦恼)又怎能入道呢?因为即使你有无量的法门,而没有修学,不要说不能成就无上佛道,即使是人间问题,你懵懂无知、不学无术,对正道不能契入,又怎能成就菩萨佛道的满愿呢?
  所以,在原始佛教里,当通达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应该继续承受“四弘誓愿”的启发、奉行、实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