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据《苏轼诗集》载:“君(苏辙)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栾城后集》卷二一《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也说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而苏东坡于禅宗则是情有独钟,并对他影响深远,历久而弥真弥坚。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苏东坡在种种危难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因此他在《东坡居士过龙光留一偈》中盛誉禅宗:“所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苏东坡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苏杭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在苏杭的时间前后有七八年之久;苏杭不但风光旖旎,经济发达,而且高人云集,禅师倍出,苏东坡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东坡志林》卷二),此话并非夸夸其谈之辞。 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 清顺,字颐然,是当时杭州的有名诗僧。苏东坡之结识清顺实由缘份使然。熙宁五年(1072年),苏东坡在仁和县汤村镇开运河,有一天即兴游览西湖,“于僧舍壁间见小诗(印川案:即清顺《题西湖僧舍壁》),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而顺之名出矣”(《宋诗纪事》卷九一)。当时清顺所题诗为以下四句:“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之后二人交游唱酬,互相往来。苏东坡曾写过两首诗赠给清顺: 草没问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乞食绕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守诠(一作惠诠)也是吴地名僧,《冷斋夜话》说他“佯狂垢污”,但“诗句清婉”。有一次外出游玩山水,他诗兴大发,就在一座山寺的墙壁上挥毫写下了一首禅诗:“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一作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唯闻犬吠声,又入青梦去”(《题梵天寺》》,见《宋诗纪事》卷九一)。周紫芝《竹坡诗话》说此诗“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苏东坡上山见此诗,细细把玩,觉得颇有意蕴,一时技庠难耐,遂和诗一首于后:“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见《苏轼诗集》卷八),不料“竟以此诗知名。” 仲殊,俗姓张,名挥,字师利,本为文士,后中举为进士。其妻投毒欲加害于他,遂弃家为僧,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喜食蜜,人称“蜜殊”。苏东坡说他“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又喜他“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东坡志林》卷二)。有一年刘泾(字巨济)赴任时路过钱塘,苏东坡留他在中和堂饮酒,仲殊也荣属其列;苏东坡见屏风上有幅《西湖图》,遂索纸笔作《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湖上图”,付嘱刘泾续作后叠,但刘泾只是再三谦辞而不肯动笔,苏东坡只好请仲殊续作;仲殊挥毫续出后叠:“一般奇妙,云淡天高秋月里;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苏东坡大加称赞。苏东坡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中一首是: 夜半幽梦觉,梢闻竹苇声。 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 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 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英。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夸。 禅老何复为,笑指孤烟生。 我独念粲者,谁与予自成。 (《苏轼诗集》卷三三)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也是吴地著名的诗僧,但苏东坡在苏杭时并未与守钦有往来交游。苏东坡贬谪惠州后,守钦派侍者卓契顺至惠州向苏东坡问安,并寄赠诗作十首。苏东坡见诗大惊,题词于后:“此僧清逸绝俗,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并自忖:“予往来吴中久矣,而不识此僧,何也?”(《东坡志林》卷二)恐是守钦避攀比炫耀之嫌。 了元,字觉老,神宗赐号佛印。佛印本出身于富庶之家,后因皇帝说他若肯出家为僧,可以赐他一个度牒,进退维谷的佛印只好答应出家。苏东坡移居湖州过金山时,结识了佛印。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与佛印了元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有一年苏东坡到江西去看望佛印,久候未至。于是手书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放于佛印处,返回家中。佛印回来看到偈子,略一思索,便提笔在上面批了四个字:“放屁!放屁!”差人送给苏东坡。苏东坡见到这粗俗透顶的批语,大为愤怒,径直过江找佛印理论,指斥佛印对他虔诚护法的怀疑和不恭,不料佛印从容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弄得苏东坡哭笑不得。 苏东坡在黄州时,还有幸结识了道潜,并保持着二十余年的交情。道潜,号参寥子,钱塘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僧,苏东坡特爱其诗,说它“无一点蔬笋气,体制绝似储光曦,非近诗僧可比。”苏东坡在彭城时,参寥专程自余杭往谒苏东坡。一日,宾朋同僚聚会,苏东坡当众说;“今天参寥不留下点笔墨,令人不可不恼。”遂遣官妓马盼盼持纸笔就近参寥求诗。参寥意走神驰,一挥而就,其中两句是:“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苏东坡见之大喜:“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收拾,遂为此老所先。”另据《宋诗纪事》卷九一载,苏东坡曾以彩笺作墨竹赠官妓,参寥因之而作《题东坡墨竹赠官妓》: 小凤团笺已自寄,谪仙重扫岁寒枝。 梢头余墨犹含润,恰似梳风洗雨时。 (《宋诗纪事》卷九一) 苏东坡从参寥处获益不少。苏东坡在黄州时,参寥从之游,士大夫致函诋毁苏东坡,说:“闻日与诗僧相从,岂非‘隔林仿佛闻机杼’者乎?真东山胜游也。”苏东坡将来函展示道潜(参寥),指着“隔林仿佛闻机杼”说:“此吾师士字号也”(惠洪《冷斋夜话》)。苏东坡尊参寥为师,不可谓不器重参寥。据说苏东坡《浣溪沙》”村南村北响缲车”即取意于参寥的这一名句。苏东坡曾写过《送参寥师》,其中数句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